《香港那些事儿》 第一章:南蠻入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故事,该如何说起,不如先从名字开始讲吧。 香港,简称「港」,雅称「香江」。 香港这一词语的诞生,现时已经难以考证,但若翻查最早的文献,应在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郭棐所著的《粤大记》有「香港」最早的记载,但这个名字却非指现时香港全境,而是指今天的鸭脷洲。 如果今天你是香港人,你会发现这幅地图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甚么黄泥埇、鲤鱼门、九龙、赤柱、大潭、尖沙嘴、葵涌,这些名字一直由明朝沿用到今天! 好吧,说远了,最后再多提一句吧,郭棐这个人,我们也要给他一些credit,因为他非常重视广东的文化事业,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为广东修志三种,包括《粤大记》、《广东通志》、《岭海名胜志》,让我们如此美丽的香江在历史文献中保存下来,我们齐来感激他。 说远了说远了,我们见到香港这词最早出现在明朝的文献中,那么香港的历史应该追溯至什么时候? 实不相瞒,香港的历史若真的要追溯,恐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香港就经已有人类活动! 这可是比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还要遥远,若要由这里开始说,我恐怕有生之年也不能跟你说得清,你也没有时间跟我耗,所以我就在这里知会你一声,香港在很久以前已有人类活动这一讯息。 旧石器时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你就想像当时有一群人,他们天天聚在一起,以原始族群的形式,当中可能有部落首领,有部落族人,要生存便要到处打猎,遇危险便要躲到山洞,偶尔会有部落冲突,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打制石器,就这样。 旧石器时代过后,便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分别是前者拿打制石器,后者拿磨制石器。 你要说分别,我也说不清,你们可以自己上网google搜一下,我觉得吧,打制石器比较锋利,磨制石器则较平滑,大概是技术提升的原因。 新石器时代后便是青铜器时代,顾名思义,青铜器时代便是当时的人懂得制造和运用青铜器,我也不多解释了。 青铜器时代过后,秦始皇便统一香港,香港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统治!(这好像是教科书所教的。) 说笑的,哪有这么快,难道我们要抹走一段黑历史吗? 有一种上古人群,居住于今长江以南,至越南北部的地区,我们称为百越,即百粤,又称越人、粤人、古越人。 这群人在中原天子眼中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玩过三国杀吗?「南蛮入侵」中指的「南蛮」,便是这群南方人,看看「蛮」字是什么部首,虫还配得上做人吗? 这群人所住的地方,传说由夏后氏少康庶子无余于会稽山 (今浙江省)一带建立的邦国,即越国。 留意,这仅是传说。 以前是否真的这样发生过,学术界仍有争议,反正夏后氏庶子建立越国,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说的。 不信的人认为,越人应该是很早以前就已经搬迁到长江以南并定居了好一段时间的原居民,他们构成了自己的古文化。 值得留意是,百越的势力范围很大。 基本上有些越南人也能说在二千多年前与福建、浙江人同宗同源,都是百越人。 这些百越人在后来成立了越国(前2032年-前222年),曾在春秋时代纳入霸主之位,大家应该有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就是出自这个地方这个时间的。 为了加速进度,我们下省一万字关于越国内部的王位继承和政治斗争,总言之,越国在后期逐渐衰落。 公元前236年起,嬴政发起了秦灭六国之战,公元前222年,王翦灭楚后南下,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国灭亡。 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派遣50万人前往岭南开发。香港被纳入为南海郡番禺县,纳入秦王朝中央管辖范围。 第二章:更能消幾番風雨--南越割據 香港地区在纳入秦王朝的控制范围下不久,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就病逝了。 始皇不病也好,一病就快要将整个江山断送。 继位的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始皇帝更荒唐、更暴戾。 秦始皇干了的好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什么灭六国、修筑长城、筑驰道与车同轨、开凿灵渠、建阿房宫、骊山陵、兵马俑。 今天我们在陜西看到的陶俑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在北京看到的万里长城鹰击长空、浩浩汤汤,我们就能想像,当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一个何等水深火热的地方。 始皇驾崩后,二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修建直道和驰道,继续大规模役使百姓。 有一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管窥二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意思是,始皇驾崩后,没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一句「死者甚众」,大家便能想像当时的血腥画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容忍的限度,当人们受到外界不断向底线试探的情况,他们往往也在默默承受,直到某一刻,他承受不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前208年)、吴广(?-前208年)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陈胜、吴广究竟是何等人物?居然敢发动叛乱?不怕杀头吗? 说到底,他们二人都出生于低下的贫苦农民家庭,却与九百个同样处境的贫民被秦廷强征驻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但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宿州东南刘村集)之时,突然乌云密布,雨水持续下降,降至一个地步,他们没法前行。 等了一天又一天,雨水也没有停下的迹象。 下雨天总挂念从前,陈胜、吴广想起了从前的生活,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何以这样说呢?因为现在,他们再不想念,以后恐怕也再没有这个机会了。 按秦律,误期者斩,一律处斩。 你就想像一下,今天你上学、上班,放在秦朝,如果迟到了,你的刑罚是斩首。 想来也是惊人吧,秦朝的严刑,真如贾谊说的「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记,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反正都是死了,继续前进是死,逃跑是死,作反也是死,倒不如轰轰烈烈斗一场革命!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的精彩故事就此诞生,历史上将会记得他们的名字,惜当时秦朝仍有海量武将和兵力,陈、吴最后以失败告终。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吴起义之后,后有刘邦(前256年-前195年)、项羽(前232年-前202年)的起义,秦王朝最终在风雨飘摇之间灭亡! 说远了说远了,那关香港什么事呢? 原来在秦末,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之际,时任龙川令的赵佗,在听取南海尉任嚣的临终建议,居然恃着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向南岭的横浦关(今广东省南雄市梅关附近)、阳山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北)、湟溪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和连州市交界处的连江边上)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乘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前203年,赵佗(?-前137年)以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前203年-前111年),自称「南越武王」,香港就在他的统治之下! 南越国的统治范围,包括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所以,越南人又可以说跟香港人同宗同源了,大家都是南越国的子民。 本来,南越国占地理优势,中原地区短时间内也没有空间来处理南方割据势力。 加上赵佗这个人吧,也是识时务者,在楚汉相争结束后,也愿意和汉朝臣服,愿意永久成为汉朝的藩臣,并向国内发布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称王,故此,汉初期间,汉越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友好关系。 香港吧,在南越的统治确实使岭南地区摆脱了中原的混战局面,保留了岭南地区的文化风俗,使国内政治、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 第三章:回歸中原統治 南越国一直奉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使中原人和百越人能够和平相处,文化共融。 外交方面,南越国一直向汉朝称臣,两者相处大抵相安无事。 然而,这种稳定关系终于在汉武帝年间被打破! 事缘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继位时相对年幼,受到樛太后的唆摆,决定归属汉朝。 樛太后甚至写了信给武帝,要求撤除南越国与汉朝国界上的边关,并学习汉朝的内诸侯,每隔三年去长安朝见汉武帝一次。 武帝也答应了樛太后的请求。 归属一事可大可小,这关乎国家的存亡! 作为三朝老丞相的吕嘉,在朝内有很大的威望,他深知归属等同亡国,故力劝赵兴不要归属汉朝。 赵兴不听。 吕嘉只好消极应对,如多次托病拒绝会见汉朝使者,总之就是跟王唱反调。 忍无可忍。 赵兴和樛太后害怕吕嘉首先发难,决定先发制人。 想必赵兴和樛太后皆是深爱历史之人,他们居然模仿了项羽为刘邦而设的「鸿门宴」! 赵兴和樛太后设了一场宴会,诚邀汉朝使者和吕嘉出席,并拟在宴会中发难,激怒汉朝使者,使汉朝使者向吕嘉动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一切都按着剧本的剧情进行,樛太后在大家吃到酣畅淋漓之际,突然跳起,大骂吕嘉对汉朝无礼,不愿臣服汉朝。 「就是你!汉朝向我们伸出橄榄枝,你不但不接受,还要在面对汉朝使臣时,居然无礼!该当何罪!」 吕嘉还是一幅爱理不理的老样子。 大家喝了些许酒,说话皆带数番醉意,汉朝使臣怒发冲冠,心想: 「今上派我出使南越国,我在这里居然受到此国大臣的如此侮辱,我若这样离去,岂不是丢了今上的面子?」 汉朝使臣带有三分醉意之时,也有七分清醒,本欲借怒气擒杀吕嘉,但意识到吕嘉之弟率兵镇守宫外,不敢妄动。 果然吕嘉也有熟读历史,知道刘邦的鸿门宴门外,也派了部将樊哙驻守。 吕嘉意识宴会上杀气腾腾,随即起身出宫,赵兴等人刺杀一事不了了之。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吕嘉在事发后,反守为攻,与弟弟冲入皇宫杀死赵兴和樛太后,另立赵建德为王,而且发兵进攻武帝的使团。 南越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吕嘉进攻武帝的使团的行为,简直比得上希特拉东扩攻打苏联,简直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武帝此时彻底震怒了,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 后果不言自明。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其他人也不战而降,南越自始归于一统! 南越国自赵佗于前203年建立,前111年灭亡,国祚93年,历经五代君主。 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后也增设珠崖、儋耳二郡。 香港便在南海郡番禺县的管豁范围内。 第四章:葡萄牙人來了 自从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平定南越国以后,香港一直都是在中央行政管辖的范围内。 经历不同朝代更迭,香港也曾在不同的府县统治之下。 例如,在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以前,香港一直隶属番禺县及宝安县。唐肃宗以后,香港改属为东莞县,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位不久,南头士绅提出建新安县,今天的香港、深圳一带便是在新安县的管统范围。 新安之名,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 的确,香港在鸦片战争以前,大抵是一个风平浪静,河清海晏的小渔港。 香港地处华南一隅的偏远荒芜边陲,一直人口稀少并只有渔业及少量农业活动。 但就一个这么不显眼的小地方,引来外国人的注意,且是发生在明武宗时期。 时间由汉武帝时期一下子跳跃到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时期,跨越1500年,来到明中叶。 明武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小弟引用一些史实和一些评价,让大家自己硺磨硺磨吧。 张廷玉的《明史》是这样说的: 「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明武宗)除逆瑾(刘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 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大概意思即是,功过参半吧,明武宗消灭坏宦官刘瑾,又派大将镇守边防,自己又经常亲率大军平定叛乱,这是他的功,但他太喜欢游玩,少与大臣议政,又妄顾纲纪礼仪,则是他的过。 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评价的。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似乎从毛主席看来,武宗也算是不太差的皇帝。 总之吧,明武宗就是一个不太爱乖乖做皇帝的人,总是想跑出去玩,如他在正德十二年亲自领兵在应州鏖战鞑靼,亲自领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与此同时又宠信宦官、建立豹房,强征处女入宫,有时也抢夺有夫之妇,逸游无度。 大家对这个皇帝有个概括的认识就可以了,我们像焦点拉回香港。 正德九年(1514年)的某一天,香港居民如常生活。 忽然,他们看到岸边有不寻常的动静。 有两艘大船来到,船上走下一个中年男人,有着中等身高、浓眉大眼、慈眉善目、高高的颧骨以及相对浓密如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香港居民都感到惊奇。 谁不知道,原来这位人兄来自葡萄牙,带着伟大的使命。 15至17世纪,欧洲正经历「大航海时代」,开始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于是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欧洲国家将目光瞄向神秘的东方,寻找欧洲人非常缺乏的香料,而最起初进行这种探索活动的便是葡萄牙。 但处于明朝的中国,时常实行海禁,主要不堪倭寇袭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葡萄牙航海家欧华利(jorge álvares)率一支船队行经珠江口沿岸一带,要求上岸进行贸易,却被朝廷无视所求,只能无功而回。 但他却成为了历史上来华的第一个葡萄牙人。 然而,欧华利不甘这样就离开,他不接受朝廷不接受他贸易的意见,率领商船、强行登陆「屯门海澳」(今大屿山、屯门一带)。 香港上的居民都不知道他们将会面临的是什么,只见欧华利上岸后便不断探查据点,修筑工事,设刑场,制火器,一切事情都在密锣紧鼓地进行,忙得不可开交。 一群香港人都摸不著头脑,到底这群外国人要做什么? 欧华利胸有成竹,另有盘算,原来正在执行葡萄牙的最高指示。 在出发以前,萄萄牙国王曼纽一世(manuel i)发出了诏令,除了远征马六甲外,并需要探索中国人的情况,详情如下:(大家先深呼吸一下) 「他们来自何方? 路途有多远? 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 带来些什么货物? 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 他们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 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 他们在马六甲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 他们是富商吗? 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 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 他们穿著什么样的衣服? 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 还有其他一切有关他们的情况。 「他们是基督教徒还是异教徒? 他们的国家大吗? 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 是否有不遵奉他们的法律和信仰的摩尔人或其他任何民族和他们一道居住? 还有,倘若他们不是基督教徒,那么他们信奉的是什么? 崇拜的是什么? 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 与哪些国家为邻?」(引至alguns documentos do archivo nacional da torre do tombo acerca das navega??es e conquistas portuguezas, pp. 194—195,转自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第36页。) 问题之多,如审犯一般,但我们也可见到葡萄牙王对东方神秘大陆的兴趣非同小可。 欧华利为了解答葡萄牙国王的疑虑,决定长期驻扎在屯门海澳,观察香港居民的情况。 欧华利继续制造军事设施,设置防御工事,一切建设都进行得如火如荼。 葡萄牙人的猖狂行为,竟然没有引来明廷的注意。 明廷的无动于衷,引来葡军的最后试探。 是时候宣示主权。 最终,欧华利在屯门竖起刻有葡萄牙国徽的碑石,以示占领,开启了7年的「葡占屯门」时期(1514-1521)。 第五章:朝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不经不觉,葡军占领屯门已有三年,香港居民已习惯与外国人共处的生活。 明军仍是爱理不理,懒理葡军。 legend says:可能过多数十载,这个小岛上的人都会说葡文了。 但历史的运行总会出人意料。 正德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1517年8月15日),又是风和日丽的一天。 与平常不同,今天屯门岸边又来多了四艘大船。 欧华利首先下船,他再次踏足屯门这个地方,份外亲切。 所谓「屯门」,意即「屯兵之门」,也是「屯田防卫的海门」。 早在唐代,唐玄宗为了发展南方,便设立了屯门军镇,驻军二千人,成为广州南方的港口重镇,保护广州贸易。 欧华利此时踏足屯门,屯门依然有着相应的防御建设,与唐代不同的是,这些建设都换了葡式风格。 欧华利看着三夫前他在这里建设的房屋、驻防设施,非常满意。 史书是这样记载欧华利等人到屯门的作为:「盖房树栅,恃火铳自固。」 一句说完,就是继续发展屯门住宅和武器。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华利由马六甲重回中国,他想再试一试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 因此,这四艘船在屯门匆匆停过,便朝着贸易重镇广州进发。 他们此行,希望能再一次得到明廷答应开放通商贸易的意愿。 九月底,他们到达了广州,请求进贡,并很快得到官方回应: 「其国素不列王会。」 「诏给方物之值,遣还。」 欧华利只能颓颓丧丧地离开,船队退返屯门。 究竟是哪一步出了问题呢?为什么数次到广州都「食白果」,扑了场空? 欧华利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在明代,不要说做贸易,就算是进贡给明朝,也是有规定和限制的。 这是因为明朝对进贡国是非常大方的。 当进贡国完成进贡后,明朝便会进行「回赐」。为了彰显明朝国威,这些「回赐」,往往是上等货色,包括各种丝绸纱绢和瓷器。 进贡国除了在本国使用外,更能贩卖「回赐」品给其他国家。 以琉球为例子,琉球(今日本冲绳)在当时是明朝的进贡国,每次明朝「回赐」都非常夸张,清华大学博士后张宏杰的研究是这样说的: 「当时的锡价,每斤不过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却是八贯,比市价高出16倍。正常进口苏木,每公斤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是十贯,是市价的20倍。胡椒在产地每斤不过十九文,运到中国市价是每斤三贯,而朝廷给琉球的是三十贯,是市价的10倍,是产地的160倍。」 另外,除了收获丰富,进贡使臣在中国吃喝玩乐都不用花钱。 怪不得这么多国家也愿意朝贡。 就好像一个社团老大,只要你肯认他是老大,他便会打发你黄金万两。 这么稳赚的交易,是盲的也会拥上去抱大明的大腿吧? 总之,大明在朝贡制度中,就是做了活菩蕯。 大明的面子是赚尽了,但他也深知,这盘稳赔不赚的生意,是不能经常做的。 所以,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已说到: 「入贡既频,劳费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 就是叫你们不要天天来,偶尔来一来过过瘾是没所谓的,所以有些国家三年一次、有些两年、有些十年。 而且,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朝贡,对贡使要得到朝廷发的「执照」,才能对贡。 暸解到朝贡制度的玩法,葡萄牙人无法在广州进贡,也就大概可以明白。 在明朝的角度,葡萄牙人是何方神圣?明朝根本不知道你是哪个国家啦,你们以前又没有来过这里,当然无法发「执照」给你们,谁知道你们是否在冒充什么国家,来骗天朝的「回赐」? 事实上,我们也找到了明朝文献当时的记载:「使者无本国文书,未可信。」(〈武宗实录〉卷一五八。参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 5 卷,第 21 页。) 船队退回屯门,欧华利正在纳闷着,似乎有些心灰意冷。 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似没有办法,但其实另有办法,既然船队无法前进,不如派人北上直接面见皇帝? 这是疯了吧?万一皇帝不愿接见,那不就是无功而还,浪费时间? 但待在屯门也不是办法,一天在中国做不了生意,一天也不能回葡萄牙。 奋力一试吧! 「(正德十五年)海外佛郎机(葡萄牙)前此未通中国,近岁吞并满剌加(马六甲),逐其国王,遣使进贡,因请封,诏许来京。」(〈武宗实录〉卷一九四。参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 5 卷,第 21 页。) 武宗对葡萄牙人开了绿灯,容许他们上朝朝贡。 皮莱资(thomas pirez),是船队中出色的葡萄牙药剂师、作家和外交官,时值壮年,他将会担当此次面见皇帝任务的大使。 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1月,皮莱资使团一行30人由广州启程北上,5月至南京,获得明武宗亲自接见,并随武宗回到北京。 葡文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皮雷斯(tomé pires)向中国国王呈送信函及礼物,至今已有 多年...... (使团)蒙中国国王召请,使节前去并在南京得见天颜。国王命令他从该地前往北京,以便处理使团事宜并说宜在那里办理此事。」(金国平《西力东渐 —— 中葡早期接触追昔》,第 195 页。) 此时你或会奇怪,好地地的皇帝,为什么不坐在首都接见使团,非要跑到南京不可? 别的皇帝或许会安分守己,但正德帝却是个特例。 明武宗是个顽皮的皇帝。 其实在南京的他,刚好经历完与大臣南巡之争论,结果武宗仍是一意孤行,坚持南巡。 明武宗欢迎这群外国人,葡萄牙人似乎完成到心愿,终于可以跟中国人做生意。 就在皮莱资出访之时,却在有群葡萄牙人,打着「寻找皮莱资」的旗号,从马六甲驾船出来...... 第六章:葡先生連環不幸事件 皮莱资一行人与武宗一路上吃吃喝喝,由南京移步至北京,笑颜逐开。 我们看看葡萄牙文献是如何记载的。 「他(皮莱资)受到了华人国王及手下的热情接待。对他恩宠有加。华人国王非常高兴地从他处获得了有关殿下的消息。国王常常带他骑射狩猎,以询问我们的风俗习惯及殿下的贸易情况散心。」(《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似乎是大团圆结局。 但上天是如此喜欢捉弄人。 葡先生连环不幸事件正式开启。 话锋一转,葡萄牙再次派人来到中国。 西蒙.安德拉德(sim?o de andrade),为这次航队的船长,打着「寻找皮莱资」的名义,带着三艘大船,从印度驶到屯门岸边。 葡先生第一件不幸事件发生了。 有另一名葡萄牙航海家若昂(jo?o de barros) 是这样形容西蒙: 一个非常自负、自我感觉良好和挥霍的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有很大的个人威严。 香港有难。 西蒙来到香港,藐视着这里一切的人和物,决定做一个彻底的「土皇帝」。 「让你见识见识葡萄牙的肌肉吧!」 西蒙放任下属打家劫舍,搜刮钱财,并建造刑场,对不服从的百姓实行私刑。 为了聚歛更多的财富和快乐值,西蒙甚至贩卖香港人口,蹂躏香港妇女,总之西蒙说一,香港百姓不能说二。 我们看看史料是怎样记载他的恶行。 「他未经允许擅自修筑工事、建起炮台、堡垒、哨所,象对待非洲沿海的黑人一样对待中国人…… 允许其成员肆意抢劫百姓,俘走他们的妻女并任意欺侮蹂躏,使皮莱资等的使命产生积极效果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施白蒂的《澳门编年史》) 原来在西蒙眼中,香港人与非洲黑奴分别不大。 西蒙的胃口养大了,屯门已不足以填补他的欲望。 下一步,便是深圳河以北。 葡萄牙人企图进一步攻占南山半岛(今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想着能跟征服屯门一样,不废吹灰之力。 但明军在当地集结重兵,葡萄牙的计谋无法得逞。 没关系,所谓「跌落地揦返拃沙」。 无法攻打上去,那便在香港随便找处侵占吧! 「葵涌海澳」(今香港青衣岛、葵涌一带)成为葡萄牙人新的据点,他们在新地方继续制造武器、烧杀掠夺,并立下石碑,以示占领。 我们看看史料是怎样记载这些恶行的: 「近于正德改元,忽有不隶贡数,号为佛朗机者(葡萄牙人),与诸狡猾凑杂屯门、葵涌等处海澳。 设立营寨、大造火铳、为攻战具。 占据海岛、杀人抢船,势甚猖獗。 虎视海隅,志在吞并,图形立石,管豁诸番。」(陈文辅:《都宪汪公遗爱祠记》) 刚刚忘了介绍,古籍文献中的「佛朗机」,即是葡萄牙人,汉语中的「佛朗机」,是从马来语的「peringgi」、「parangui」转译过来的。 另有其他史料记载,葡萄牙人残忍至吃小孩: 「其人久留不去,剽劫行旅,至掠小儿为食。」(张廷玉:《明史.佛朗机》) 「……谋据东莞南头,甚至掠买小儿炙食之,其淫毒古所未有也。」((嘉靖)《广东通志》) 「数掠十岁以下小儿烹调之,率一口金钱百文,恶少缘以为市,广人咸惴惴」(《圣朝破邪集》) 多则文献也有记载,葡萄牙人有吃小孩一事无疑,他们就是恶事做尽。 所以强调香港史,除了强调日本侵华,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悲惨时期,我们怎能忘掉葡萄牙五百年前在香港所做的恶行? 香港百姓怨声载道,无法忍受,纷纷向官府告状,并要求迁移至别处躲避葡萄牙人的欺凌。 官府正在将香港的消息传送至北京,这需要一些时间,请大家稍候片刻,我们将镜头拉回武宗与皮莱资一行人的相处。 武宗说中文,皮莱资等人说葡萄牙文,他们遇到语言障碍。 这个问题在见武宗前皮莱资等人已有预示到,这时候,在历史上将要留名的翻译要出场了。 火者亚三。 他并非葡萄牙人,而是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后,便打算到明朝进行交涉,皮莱资雇用了火者亚三,充当通事(翻译官)。 因此,皮莱资和武宗之间的对谈,全由火者亚三负责沟通。 不知道为什么,葡萄牙文的发音,居然吸引武宗的注意: 「你能教我『您好』葡萄牙文怎样说吗?」 的确,武宗是个贪玩的皇帝。 「帝时学其语以为戏。」 据记载,武宗除了喜欢游玩外,还很喜学习外语,据说他会葡萄牙语、朝鲜语、藏族语言、回族语言和阿拉伯语,应该是明朝懂最多语言的皇帝了。 他把学习语言视为玩游戏的一种。 如果今天的学生也能像武宗一样视语言学习为玩游戏,英文和外语的进步肯定迅速得到提升。 火者亚三也不嫌其烦逐一向皇帝解释和教导,这翻译官竟然得到了皇帝的欢心。 这时候,烦人和唠叨大臣的劝谏出现了。 正德十五年(1520年),御史何鳌言云:「佛郎机最凶狡,兵械较诸蕃独精??今听其往来贸易,势必争斗杀伤,南方之祸殆无纪极。」(《明史.佛朗机》) 御史丘道隆言:「满剌加(马六甲)乃敕封之国,而佛郎机敢并(并)之,且啖我以利,邀求封贡,决不可许。」(《明史.佛朗机》) 礼部言:「佛郎机侵夺邻邦、扰乱内地之罪,奏请处置。」(《明史.佛朗机》) 朝中大臣对葡萄牙人均抱持敌意,认为葡萄牙人先是侵占了马六甲国,马六甲国本来是明朝的敕封国,葡萄牙人取代此地来中国朝贡,实在不怀好意,故大臣们皆力劝武宗不要跟他们贸易。 「嗯,朕明白众卿家的忧虑,但朕现时有一事不明,有哪位爱卿能解答朕的疑惑?」 「请皇上指点。」 「究竟『食饭』的葡文如何发音?」 「??」 众大臣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心想: 我们在谈国家大事,你来跟我说葡文? 明武宗仍是沉醉在葡文之中。 火者亚三乘胜追击,教武宗说葡萄牙语取乐,并经常跟随明武宗一起游玩,成为了武宗的宠臣。 网络有云: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要他疯狂。 葡先生第二件不幸事件发生了。 火者亚三得宠后,天天待在皇帝身边,恃着有皇帝作后盾,骄横跋扈,目中无人。 朝中大臣以为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皆痛恨火者亚三。 上天将他抬得愈高,让他摔下来摔得更痛。 有一天,火者亚三跟从武宗进入京城。 在见到主管外国进贡事宜的四夷馆主客主事梁焯时,拒绝按照常规礼仪行礼。 梁焯大怒,将他鞭挞一番。 这是火者亚三遇到的第一个门钉。 事情未完,武宗宠臣江彬居然支持火者亚三,并替火者亚三向武宗告状。 江彬曰:「彼尝与天子嬉戏,肯跪汝小官邪?」 意思即是:我们的火者亚三是何等人物,见你这小官怎需要下跪? 江彬是什么人,这里略略介绍,先让大家看一段古文: 「彬从帝,数夜入人家,索妇女。帝大乐之,忘归,称曰『家里』。」 武宗喜欢玩女人,江彬迎合武宗,强抢民女给武宗夜夜笙歌。 「有女弟善歌,能骑射,解外国语,嫁指挥毕春,有娠矣。(马)昂因彬夺归,进于帝,召入豹房,大宠。」 江彬向皇帝推荐一女,此女百般才能,能歌能武,也懂外语,但已怀孕,江彬推荐后,武宗将她召入豹房临幸。 以上两段引文皆是来自《明史.列传》的「佞幸」篇,江彬不是好人,但是有权势的人。 其实,江彬与火者亚三早有认识,火者亚三始终为华人,深知明朝华人的习性,在北上见武宗以前,早就贿赂了江彬,江彬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向武宗推荐火者亚三。 「正德末,逆臣江彬领四家兵从车驾游豫,受佛郎机夷人贿,荐其使火者亚三,能通番汉语,毅皇帝(按即明武宗)喜而效之。」(黄佐《泰泉集》卷四九《永德郎兵部主事象峰梁公墓表》) 因此,当江彬支持火者亚三时,朝中大臣皆为梁焯捏一把冷汗,梁焯应是凶多吉少。 但大臣们也挨义气,由于江彬和火者亚三皆是众矢之的,故大臣们都愿写信为梁焯求情,武宗最终并未治梁焯的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葡先生第三件不幸事件发生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于豹房,享寿29岁。 一代传奇,就这样落幕,非常年轻。 关于他的死因,成为今天的一大谜团,据说是他在南巡过后返回北京途中,在淮安清江浦上,学渔夫撒网作为游戏,却失足落入水中,因此患病「燥热难退」。 也有人说他是因为跌入水中,所以一病不起,过度受惊而亡。 也有人说他是在豹房纵欲过度。 也有人说他是被江彬毒死的。 不管怎样,火者亚三的大靠山崩了。 朝中局势紧张。 皇太后降旨逮捕江彬,江彬被磔死于闹市。 火者亚三瑟瑟发抖,因为他知道他的好日子很快便走到尽头。 1521年,明世宗上台,年号嘉靖。 明世宗锐意清除前朝弊政,朝纲出现一片清新景象,后世称「嘉靖新政」。 很快,明世宗便收到了香港传来关于葡萄牙人横行霸道的事情。 很快,火者亚三便收到下狱处死的通知。 连坐关系,皮莱资也被明世宗下令押解到广州听候处置。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朕与妖誓不两立!」(设计对白) 根据江彬及火者亚三的表现及礼部与兵部的态度,明世宗下令官员尽快驱逐佛朗机人,并不许再次入境。 整装待发,明世宗决定要与葡萄牙人决一死战! 第七章:葡萄牙!退去吧!--屯門海戰 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下旬,此时明世宗已继位,待在香港的葡萄牙人还未嗅到北京的政治气氛已经改变。 「传令下去!朕要葡萄牙人全面撒出中国!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江鋐。」 「臣遵旨。」 江鋐,字宣之,时任广东按察使,他接受了明世宗给他的重任,他知道,当今圣上非常重视葡萄牙人的驱逐,此次任务,关乎到自己个人的仕宦生涯。 对于驱逐葡萄牙人,江鋐一点都不敢马虎。他南下视察葡萄牙的作为,发现他们已在香港形成了一股根深蒂固的势力,在屯门、大屿山到处都可以见到葡萄牙的建筑,恐怕葡萄牙人不肯轻易离开。 故此,江鋐做了相当充裕的准备迎战,他收集了相当多的战船及渔船,在望族乡绅的帮助下,招募民兵,而且收集关于葡萄牙人的战船和火炮的情报,知己知彼。 完成备战后,江鋐正式向葡萄牙人发出驱逐令,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香港。 这时候,葡萄牙人仍心存侥幸之心,在马六甲派遣了六艘战船、三百士兵,到达屯门,一方面希望借此威胁明朝不要随便开战,一方面企图与明廷议和和要求通商。 只能够说,葡萄牙人的政治灵敏度还是稍逊一筹! 汪鋐见葡人完全没有想离开香港的意欲,便派军队到屯门驱赶葡人,竟遇到葡人的武装抵抗。 我们看看葡萄牙文献是怎样记载的: 「广州的大吏和官员们??以其全力捕获那艘船和另外七、八艘停泊在那里(屯门港)的葡船。为此,他们组织了一支有多艘船组成的舰队,几乎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很快就向我们发动攻击。但是,他们也被我们的炮击伤,死了许多人。于是,他们很少再进攻。」(jo?o de barros, ásia-década iii, vol.6, pp.20,21,22.) 葡人一方面有马六甲的船只和士兵增援,一方面有着先进的鸟铳和大炮,明军很快便遇到挫败。 「葡军的武器这么厉害!我们如何才能取胜?」 「大人,我有一计!」 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告诉汪鋐,他有人在葡萄牙的船只上工作!只要找人跟他们对话,明军就能知道他们战船和大炮的弱点! 「实在是妙计!」 我们看看史书是怎样记载这件事: 「何儒??曾到佛朗机船,见有中国人杨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国,备知造船、铸铳及制火药之法。 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卖酒米为由,潜与杨三等通话,谕令向化,重加赏赍,彼遂乐从。 约定其夜,何儒密驾小船,接引到岸,研审是实,遂令如式制造。 鋐举兵驱逐,亦用此铳取捷。夺获伊铳大小二十余管。」(《殊域周咨录》) 简单解释一下,杨三、戴明两名中国人在船上工作甚久,知道造船和造火药的方法,而汪鋐则派人以卖酒米为原因静静地与杨三、戴明对话,暸解葡萄牙船、火药和鸟铳的制造方法,并下令以同样方法制造。 顺带一提,葡萄牙人所用的炮是「佛朗机炮」。 此炮的制法如下: 「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明史.兵志四》) 「佛朗机炮」射程据载为2000尺,是一种早期后装式滑膛加农砲,使用前,使用者需要提早将开砲一次所要用的弹药装于子砲里;开火后,使用者直接将使用过的子砲从母砲后部提出,再填装进新子砲至母砲,大大缩短填装火药、清理砲筒所需的时间。 「中国之有佛朗机诸火器,盖自儒(按 ? 何儒)始也。」(《明世宗实录》) 这佛朗机炮得以传入中国,实在自何儒开始,何儒,你在历史上留下闪闪发光的名字! 另一边厢,葡萄牙一部分用的战船是「蜈蚣船」。 「蜈蚣船」,顾名思义,因两侧船桨众多仿如蜈蚣而得名。 我们看看史书是怎样形容此船的威力: 「佛朗机番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 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 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 每船三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 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殊域周咨录》) 「船曰蜈蚣,象形也。 其制始于东南夷,以架佛郎机铳。 铳之重者千斤,小者亦百五十斤。 其法之烈也,虽木石锔锡,犯罔不碎,触罔不焦。 其达之迅也,虽奔雷掣电,势莫之疾,神莫之追,盖岛夷之长技也。」(茅元仪《武备志》) 大抵来说,蜈蚣船为多浆快速战船,船长40公尺。竖2至3桅,两旁架橹40余枝,可装配多门佛朗机炮。由于此船可以容许多名橹手划船,故在海面上能高速运行进行突袭和执行任务,既灵活又轻便。 此船的优势是流线型的修长船体配合强力的佛朗机炮和火铳,既移动快速,又威力强大,对明军来说是一大崭新军事技术。 这些技术本来是葡萄牙人的优势,但葡萄牙人大意了啊,没有留意到他们军队内有内奸! 江鋐在杨三、戴明等指导下仿制的蜈蚣船和佛朗机炮,准备向盘踞在屯门的葡军再次发动进攻! 与此同时,江鋐也开始制定新的进攻策略。 「究竟怎样才能打败葡军?」 江鋐留意到,葡军除了拥用部分蜈蚣船外,其他的船也是非常巨大和笨重,这些船只在移动方面非常不灵活。 这是一个很大的切入点,因为历史总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遥想公瑾当年??」 周瑜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打败曹魏,岂不是用火攻,火烧连环船吗? 汪鋐会心一笑,命令下人准备一些装满油料和柴草的小舟。 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先跳到《三国演义》,看看诸葛亮和周瑜相讨的作战计划。 孔明道:「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本都督若要东南风,何为也?」 孔明道:「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 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 著名的「孔明借东风」就是这样发生的。 但这里提示一下,《三国演义》有些情节是虚构的,包括「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汪鋐此时与周瑜当刻心情一样,正在等待屯门处刮起南风的时机。 一直在等待。 一直在等待。 上天没有让江鋐失望,终于在九月某一天,「时南风急甚」,江鋐率军士四千,船只五十,再次攻打葡人船队。 葡军合共士兵及船员约一千余人,而有五艘武装福船以及大小火铳超过三十多管。 数量上,明军的战斗人数和武器占了上风。 「藩舶大而难动,欲举必赖风帆。」(《东莞县志》) 葡人见风势猛烈,船只颠簸难行,马上升起风帆。 但这正中了明军的陷阱!按照作战计划,江鋐将所有装满油料和柴草的驶向敌方船只?? 「点火!」 小舟乘着易燃物品,很快便陷入火海!南风刮得正猛,把这些小舟的火势均带进葡人船只,由于葡船大而笨重,根本无法驶离屯门,很快地,一块块白帆也燃烧起来! 「因风纵火,舶及火舟,通被焚溺。」(靳文谟:《新安县志》卷 12《艺文志》) 葡人大乱!就在这个时候,江鋐派人潜水到船下,将未起火的葡人船只凿漏! 「募善水人潜凿其底,遂沉溺。」(《广东通志》) 「冲啊!」其他明军则冲上葡军船只,乘乱砍杀一轮! 明军同时出动「蜈蚣船」和「佛朗哥砲」,很明显,这两款武器均是「山寨货」,但却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看看葡萄牙的史料是怎样记载: 「由于海道(按:即汪鋐)已经密切注视妷他们(按:葡军),第二天一早,就向他们发起进攻,战斗场面就好像是笼罩在焰火下的一座地狱。」(jo?o de barros, ásia-década iii, livraria s?o carlos,1973- 1974, vol.6, pp,22,23.) 「笼罩在焰火下的一座地狱」,可想而知,当时葡军非常狼狈。 但是,上天为他们关了一扇门,也会为他们开启另一扇门! 「来了一场大雷雨,促使中国军队溃散,而且还造成了一定的损失。」(jo?o de barros, ásia-década iii, livraria s?o carlos,1973- 1974, vol.6, pp,22,23.) 天降甘露,使葡军得以苟延残喘。但葡人大败已成定局,最后仅剩下三艘大船得以逃到马六甲。 这次屯门海战,明军获得到彻底的胜利,正式将葡萄牙人赶离香港本土,结束葡占屯门七年时间! 屯门一役的胜利,得来不易,江鋐身先士卒,勇敢作战,最终击退葡军,实在功不可没! 胜利后,江鋐非常激动,写下《驻节南头喜乡耆吴瑗郑志锐画攻屯门彝之策赋此》一诗: 辚辚车马出城东,揽辔欣逢二老同。 万里奔驰筋力在,一生精洁鬼神通。 灶田拨卤当秋日,渔艇牵篷向晚风。 回首长歌无尽兴,天高海阔月明中。 一句「回首长歌无尽兴,天高海阔月明中」,就能道出屯门是何等平静!江鋐是何等高兴! 江鋐,辛苦了!请休息片刻吧!稍候还有一些烂摊子要你去收拾。 (按金国平的研究,第一次冲突发生于1521年6月21日至1521年9月8日。) 第八章:最後的掙扎--茜草灣之戰 香港重光。 香港百姓不再被葡萄牙人迫害,至少不再发生「人食人」的事件。 百姓都极为欣赏汪鋐的作为,纷纷撰文记载。 《重建汪公生祠记》载:「公(汪鋐)以儒发身戎务,若非素习,壹旦挺身行阵,摧数百年未睹之强寇,岂偶然者哉!公生平忠义自许,剔历中外,始终壹节。」 的确,葡萄牙人首次运用到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攻打中国,中国之前一直不知,此战对中国来说是中西文明的一次碰撞,汪鋐实「摧数百年未睹之强寇」! 汪鋐海战中的表现,得到多人目睹和赞赏: 「公(汪鋐)为统制,不事威刑,士有死事者,厚恤其家,所俘获,悉以赉下,秋毫无私。」 「屯门临不测之海,风涛险恶,寇恃火炮为长技,虐焰张甚,士或惮行,公毅然身率之。」 汪鋐严于律己,公正严明,且会将所获得的战利品,全分给下属,军队上下一心,有战死的人,则厚恤其家室,公私分明,不偏不倚,难怪得到人民爱戴。 汪鋐实在做到范仲淹所提的「古仁人」,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时百姓不再就葡人欺压,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汪鋐踏上刚收复的大地上,看到老百姓营营役地捕鱼、采珠,小孩子天真烂漫地在大街小巷上走来走去,整片土地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尽管如此,但他知道自己仍未能放松。 根据他的领军经验,他猜度葡人不会就此罢休。 事实证明,汪鋐的直觉是准确的。 另一边厢。 葡萄牙国王曼纽一世认为葡军在东边仍能掌控局势,仍然抱著一丝希望希望派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国王给他的规定是去与中国议和。国王以为中国在握,因为费南(按:船长)以大使的名义将皮莱资(按:面见正德皇帝的大使)送去(见明武宗) ??(国王希望)他带去的船员及其他人与其本人留守,并下令展开正常的贸易。这是他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若昂·德·巴罗斯(jo?o de barros)《亚洲旬年史(ásia de joáo de barros terceira década)》之三,里斯本,1563年第1版,第8卷,第5章,第315页) 距离屯门海战结束仅仅数个月(屯门海战结束于1521年9月),1522年4月(嘉靖元年),葡王命末儿丁·甫思·多·减儿(martim affonsio de mello coutinho,下称末儿丁)为船长,带其两个兄弟和迪奥戈·多·灭儿(diogo de mello,下称迪奥戈)及别都卢·奥门(pedro homen,下称别都卢),率领舰队,从印度出发,再次与中国进行交涉,期待开展葡中友好关系。 此次葡国舰队共有六艘船,他们经过马六甲时,屯门海战的葡国幸存士兵告诉船队,战争已经导致明朝全面封杀葡国船只,两国关系陷入极低点。 「……因我们人在那里夺取了平底帆船,爆发了战争,有葡萄牙人被杀。」(《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只要现时走回头路还来得及! 末儿丁也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前行! 「因人手缺乏,任务艰巨,我时常考虑是否应改变此行。从那里带来的东西不多。我已经受两次挫折。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印度,传来的消息令人胆战心惊。一些人几乎空手而归,另外一些人被救回要塞??他们流窜、染病、死亡,因此只得花钱请当地的黑人驾船,协助航行。」(《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末儿丁曾经在印度经历了接近死亡的旅程,无论是风暴、风土病、人民的反抗、甚至是饥饿,都使葡萄牙团队在印度经历接近「团灭」的惨痛经历,因此,末儿丁担心着继续前往明朝会使船队付出更惨烈的代价! 「这次不过是谈判和议和,风险不会这样大吧?就算有风险,这也是值得的!」 「绝对不能失去控制中国及对其贸易的大好机会!」(《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末儿丁最终相信,即使困难重重,他们葡萄牙人也能凭着坚毅精神征服世界!怎能够未开始已经结束? 「我们葡萄牙人是可欺负的么?」 就是凭着这样的信仰,末儿丁率着六艘大船,于7月10日一步步驶离马六甲,并向着中国进发?? 1522年8月初,香港,茜草湾。 关于这次船队驶近的「茜草湾」是指哪里,历史学家仍有争论,大抵来说,主要有认为是「大屿山茜草湾」和「鲤鱼门水域的茜草湾」,不管怎样,这冲突就是发生在香港。 事隔约一年左右,飘逸着葡萄牙国旗的船再次驶近香港这小岛。 「我于8月7日驶见中国海岸。在那里,我游弋了两、三日??进入各岛之间的水道后,立即见到一只中国舰队。」(《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8月10日,末丁儿船队驶过中国周边小岛,进入香港茜草湾附近海域。 大事不妙。 「此船队共有大小帆船97艘,其中仅双层桅楼大型平底帆船便达80艘。」(《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可想而知,当时末丁儿的心里砰砰跳动得很,就算葡国武器再先进,他们带进去的,就仅仅是五艘战船(有一艘未到达,所以仅余五艘),明军是接近一百艘船,万一有什么擦枪走火,葡国舰队很大程度会全军覆没。 「我有过错,我并未了解此次使命的艰巨性。」(《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说是慢,那时快,明军舰队已向葡船进行挑衅,不但在末儿丁面前敲锣打鼓,更施放数炮以示威吓,五艘葡船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奇怪了,明军只见葡船稍稍向后移动,且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还击,一点也没有葡军原来在屯门驻紥的威慑。 原来,这是末儿丁的计谋之一! 「那天我强忍不还击,因为想让他们看看我对他们的射击无动于衷,让他们瞧瞧我议和的愿望。」(《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葡军在末儿丁的领导下,避开了第一天不必要的伤亡。 紧接下来,末丁儿迅速派人到中国表示此次前来的目的,是「修补关系」。 「我捕获了几个晚上给他们的船队送给养的华人??请他们将我来此的目的转吿中方。我前来此港的目的是通商和好,了解派往中国呈送礼物大使的情况,还有许多国王给我规定的使命。」(《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杳无音信。 末丁儿或许知道,这种和平的状况并不会维持很久。 因为在明朝的眼中,葡军再次的「访问」,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明朝判断,葡军「恃其巨铳利兵,劫掠满剌加诸国,横行海外,至率其属疏世利等千余人,驾舟五艘,破巴西国,遂寇新会县西草湾」!(《明实录.世宗实录》) 葡军这次前来,是要延续葡萄牙的余威,将他殖民魔爪伸至中国! 「适武宗晏驾,皇太后懿旨诛彬。又满剌加王诉佛郎机(按:葡萄牙)夺国仇杀。于是御史丘道隆、何鳌言其悖逆称雄,逐其国王,掠食小儿,残暴惨虐,遗祸广人,渐不可长,宜即驱逐出境。」(《殊域周咨录》) 不是说了吗?葡萄牙人生性凶残,这时武宗刚驾崩不久,他们不就是要乘人之危,乘着政局动荡再犯我大明国土?君不见葡军如何在马六甲驱逐当地国王?若然继续容许他们逗留在中国,岂不是养虎遗患? 明朝上下,都无法接受葡国再次的挑衅。 明军全船戒备森严,汪鋐决定先发制人,将葡军再次赶离中国! 「佛朗机(按:葡萄牙)国人别都卢寇广东,守臣擒之。」(《明实录.世宗实录》) 「备倭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恩率师截海御之。」(《明实录.世宗实录》) 第二天早上,以及接下来的数天。 中国船队连珠炮发向葡萄牙船队展开攻势,葡萄牙一开始始已陷入避动的局面,葡国船队极力挣扎,进行反击,但仍是伤亡惨重。 「迪奥戈·德·梅洛被砲击中,失去了知觉。据说,众人在密集的砲火下,尽数躲入主楼下,于是全部束手就擒。 别都卢尽管全副武装,因无人救援他,死于砲火之中。 水手长、副水手长及几个水手仍拼搏了一番。无人前来援救他们。」(金国平:〈1521-1522 年间中葡军事冲突——「西草湾」试考〉) 葡军的伤亡固然明显,明军乘胜追击,直接派数百壮士冲上葡军船只,进行一轮砍杀。 「300华人登上迪奥戈·德·梅洛的船抢劫一番。待(葡萄牙)人员退至帆船上后,(葡萄牙)将火药库付之一炬。船顿时成为一片火海,上面的华人无一幸免。」(金国平:〈1521-1522 年间中葡军事冲突——「西草湾」试考〉) 这次葡船又遭到火攻!但有趣的是,这次明军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葡军引火烧身。 「第二天,他们展帆之后,中国人就开始接近他们,并向他们发炮射箭。就在这时,迪奥戈. 德.梅洛(diogo de mello)船上的火药桶起火,导致了根本无法扑灭的火灾,造成大船破裂沉没。」(fern?o lopes de castanheda,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1497-1549, vol.2, p.178-179) 「衹见一艘船变为火海一片,沉入水底,顷刻不见踪影。我(末儿丁)兄弟迪奥戈·德·梅洛的船遭同样命运,与其同行的我们的父亲及我的15或20名仆人全部丧生。」(《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愈来愈多的葡军阵亡,使葡军船队的阵容愈来愈散乱! 对于末儿丁来说,这不仅是表示着与葡军与明军和谈破裂,更是意味着他的指挥和判断失误导致惨剧的发生。 「我(末儿丁)的大帆船上也人手紧缺,无人操作绞车。我损失了许多人,剩下的人士气低落??当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人员非常混乱,但必需人尽其用。我一愁莫展,无计可施。」(《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再悲伤下去也不是办法!末儿丁与剩下来的人进行紧急且重要的会议。 这是因为除了明朝大军压境,还有一关键因素的出现。 台风的来临。 即使去到今天,每逢夏天,香港都会遭遇台风,身为香港人经已见怪不怪。 现代科技发达,天文台提早预示台风的到来,加上楼宇和山坡结构得到巩固,基本上香港都可以避免到人命伤亡,但早两年的超级台风「天鸽」和「山竹」,还是挺吓人的。 天空盖上了一层黑纱,海水翻腾得愈来愈大,风势吹得愈来愈强劲。 出海航行的人,最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因为暴风恶起上来,那怕你与他有多少交情,他也是翻脸不认人的。 凭着灵敏航海触觉,末儿丁知道现在非撤不可,但问题是怎样撤离。 「我(末儿丁)苦思冥想如何得以化险为夷,至少保全一人可向殿下汇报我的遭遇。」(《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众人一致认为首先我们应寻找地方停泊汲补淡水,寻找一港口避过这恶劣的气候。」(《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葡军剩余的船队最终驶离茜草湾,明军于茜草湾之战中再次获胜! 事后证明,葡军的退离是正确的,因为在他们离开不久,台风就已降临至香港海域! 「我们一离开这些岛屿,狂风大作,将我们送离中国海岸,一路顺风直至占城沿海。」(《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葡萄牙恃着欧洲人发展迅速,看不起其他地方,四处征伐以前未发现的国家,恃着船坚炮利,在他国领土上肆意妄为,奉行殖民统治,视他国人民如草芥。 他们的确做了很多坏事,先不说其他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就仅仅以中国为例,葡萄牙在中国本土所做的不检行为也有很多,包括随意处决犯人、抢劫、暴动等,这些行为皆使中国朝野愕然。 这些恶事,不是你做了以后,说一声「和谈」就能既往不咎,朝廷下达了封锁令,也是葡萄牙目中无人的行为所造成的。 现在,你想与人家和谈,人家不理睬,也是情有可原的。 幸好,明朝海军也有点实力,纵然在军事技术上不如葡萄牙,但胜在学习得快和有计划,最终给了葡萄牙重重的打击。 末儿丁在事后也表示,葡军实在太骄傲了,不能再这么肆无忌惮了: 「我主,这便是那里发生的情况。不应再向远在葡萄牙万里之外的地方派遣舰队。即便船坚砲利,亦非万无一失,我的情况便是一例??我们在此可用武之地非我们想像那般,敌人亦比我们想像的强大的多。」(《末儿丁·甫思·多·减儿信函》) 此次明军得到很多收获,包括葡萄牙残留下来的船只和走不了的葡军。 「众兵齐进,生擒别都卢、疏世利等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级,俘被掠男妇十人,获其二舟。余贼米儿丁甫思灭儿等,复率三舟接战,火焚先所获舟,百户王应恩死之,余贼亦遁。」(《明世宗实录》) 中葡这次对阵,双方互有损失,但葡军最终败走,从此便再没有机会征服到香港这片领土。 屯门海战和茜草湾之战的失败,是葡萄牙国王的海外扩张政策第一次受到重挫的反映,使他暸解到对华并不能沿袭对非洲和印度的砲舰政策,让葡萄牙重新审视中国这片大陆的情况。 东方大地尽了他的责任,让西方文明谦卑一次。 「再见了!葡萄牙!」 你们在香港的足迹,历史会永远记下来的。 (按金国平的研究,第二次冲突发生于1522 年8月7日至1522年8月20日之间。) 第九章:遷界令 中国打败葡国以后,明朝延续对香港的管治。 直到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于煤山自缢殉国,满清入关,政权易手,清政府继承明朝对中原的统治,香港也随之成为清朝的管辖范围内。 虽然满人已入主中原,但汉人被少数民族统治,难免心里不平衡,「人心思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部,仍有一些「反清复明」的政治运动。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清朝要求汉人「薙发留辫」,你们有看过清朝装古装剧吗?清朝男人皆要剃光头的前半部分,然后头的后半部分需留有一条长辫垂下,明朝人民很多都是接受不了。 「我们中原汉人为什么要跟从你们这些蛮夷之邦的做法?」 清朝也意识到,汉人的自尊心很强。 「唯有强硬推行吧!」 顺治二年(1645年),即清人入主中原的第二年,清廷下达军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 尽管如此,很多汉人也不愿轻易屈服就范,所以便出现了「头可断、发绝不可剃」、「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等浩然正气的说话。 话是说得动听,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但下场往往是悲惨的。 这些抗争,对清朝来说,绝对是越过红线。 什么「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全都是汉人反抗清人后的悲惨下场! 「你以为你这样对我们,我们就会怕了你吗?」 确实,在满清入关后,中国南部便出现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南明政权。 郑成功看准时势,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率领十七万大军,进军江南,拟夺回朱元璋立国时的首都南京(时称江宁)。 可惜,清兵过于勇猛,郑成功只好退守厦门,后占领了金门、厦门、铜山、南澳等沿海地,继续进行反清活动。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内部元气大伤,郑成功需要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并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进行生产和复原工作。 当时,台湾正被荷兰人所占领。 这群荷兰人也不是好相处的,郑成功的商船航行到远处进行贸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到东南亚的商船。 忍无可忍。 郑成功命人发信给占领荷兰的负责人: 「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与荷兰守将书》)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仅仅过了不足一年,即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兰投降,退出台湾。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继续组织反清活动。 这次轮到清廷忍无可忍。 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就已颁布「禁海令」: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贸易敕谕》) 香港的渔民无法出海捕鱼,叫苦连天。 而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亦即郑成功攻占台湾的那一年,清廷颁布了「迁界令」。 简单来说,该命令是要求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迁入内地。 清廷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切断沿海居民援助和接济明郑势力,让其势力瓦解! 一次迁界仍不足够,清廷在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次颁布「迁界令」。 说来容易,但这对沿海一带的居民来说绝对是不好受的。 怎么讲呢? 就像你今天住在香港,突然中央政府命令你,要你离开家园,搬迁到内陆地区居住。 今天的你或许可以乘搭高铁回国,或者乘飞机去别的地方,但放在数百年前,你只能徒步或乘马车迁移。 当时的香港人,要迁离家园至少三十里或五十里! 非常难受! 清廷的政令来得突然,很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即使有准备,当时的硬件也无法来得及配合这么急促的迁移。 我们看看史书怎样记载: 「康熙元年,(即1662年)二月,突有内迁人民之政令??令沿海之人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以断绝接济台湾之患。 而后麾兵折界,下令三日内尽夷其地,空其军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 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广东新语》) 迁徙的过程中,往往伴随著饥荒、粮食不足,或是身体虚脱、水土不服,或是遭遇山贼强盗、恶劣天气,能够没穿没烂移到内陆的人,已是非常幸运。 香港蒲岗村(今香港彩虹道游乐场一带)的林氏族人,曾记载「迁界令」对当时居民的影响: 「初迁,愚民不识何故。 肯去者,一去,离妻丢子,各人手足之亲; 不肯去者,押迁之官,遂行「逆旨」诛戮,甚至亡家灭族,每每出之无辜,有移无归,死于不得其所者,不知如许。」(张瑞威:《宗族的联合与分歧: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 去是死,不去也是死。 这群香港人很苦啊! 当他们回到大陆时,下一步会想,什么时候可以返回家园呢? 不好意思,他们想多了。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家。 他们离开的时候,清廷会把其房屋焚毁,这是为了杜绝郑氏到沿海地区掠取物资。 好吧,这群香港人好不容易在内陆地区安置好生活。 然后清廷在康熙八年(1669年),也即是实行迁界令后五年,实行复界,允许他们回家。 纵使家园被焚毁,但家始终是家,这些香港人不少也选择回港生活。 他们重建房屋,经营生活,营营役役,默默耕耘。 过了没有十年,命运女神再一次跟他们开玩笑。 「请你们再次离开吧!」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再次要求迁界,他们新置的房屋再度被焚毁,新的生活再度被破坏。 苦不堪言!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才再次宣布「展界」。 香港人再一次回到香港。 那有什么用?你搞到香港已经不是香港了。 迁界令以前,香港人很多都从事制盐业和种香业。 这样被你左迁右迁,一搞就搞了几十年,百业俱废,新迁入的人怎知道制盐种香?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九龙的官富场(今今九龙东部,即尖沙嘴至茶果岭之间一带)为官方盐场,由宋朝开始设置,但因清朝迁界令而停运。 复界后,迁来的居民不会煮盐,盐场无法恢复以往的盛况,最终被废置。 至于种香业,这里指的「香」便是土沉香树。 这里顺便介绍「香港」的由来。 在宋朝,香港的新界沥源(今沙田)及沙螺湾(今大屿山西面)大量种植土沉香,并将土沉香的产品—「莞香」(琥珀状、半透明的香块)运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出口到世界各地。(罗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 石排湾是贩运「莞香」的港口,故被称为「香港」。 后来外国人来到当地,问当地人这个岛叫什么名字,石排湾的人以为他们是在问石排湾,便答了「香港」。 外国人却以为「香港」是指整个岛,这便是「香港」的由来。 但这么重要的「种香业」却在迁界令后式微! 「新移民」什么都不懂,但也是要生活的,便回归基本步,从事渔猎、农耕和打石等行业。 香港的制盐业和种香业,就这样步入历史舞台! 另一边厢。 复界后的香港,反而多了人投入渔业。 「赤柱村是全岛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共有房屋及商舖一百八十间……居民从事农耕、商业及腌晒咸鱼,约有农田六十亩……常有为数三百五十多艘大小船艇在此停泊。」(johnston, a.r., “a note on the island of hong kong”, hong 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hong kong: the china mail, 1846)) 香港的确有出海捕鱼的优势,果然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香港人唯有乐观地面对吧! 这几十年,沿海的香港人就是为了迁就政权而牺牲了生活。原来,打不死的「狮子山下精神」,在数百年前的香港人就已经拥有着,然后传承至我们的血脉。 我们向你们致敬! 第十章:復界後的那些海盜事兒 上回说到清初实行了「迁界令」,使香港的发展大受破坏。 很老实,去了内陆的香港人,有多少会因展界而返回香港? 试想想,你在内陆已经生活有个三、五、七年,在里头已经有人有物了,而香港呢?只剩一堆已经化成灰烬的废弃物,寸草不生,这样的鬼地方,有谁会去住? 所以说,清廷要游说内陆的人返回自己原来居住的沿海地方,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结果,清廷便四处找人来填补香港的人口缺少的缺口。 「不介意的话,那我们就来了。」 来自江西、福建以及惠州、梅州的客家人接蹱而来,他们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的迁徙,故要他们迁至香港定居,也不是不行。 只是较好和平坦的土地,早已被新界五大族霸占了。香港山多平地少,客家人可能就要委屈一点,住在一些相对麻烦一点的地方。 说起新界五大族,这里略略补充一下资讯。 这五大家族,即是锦田邓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岭彭氏。 他们在宋明期间,陆陆续续迁移到香港新界定居。 你或许会好奇,他们为什么会来香港居住? 要知道,数百年前的香港,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十分不发达,没有任何吸引力。 加上南方湿气重,天气炎热,沿海地区又容易打风,根本不适宜居住。 所以,新界五大族是基于特定原因特定条件,才会来到香港。 举例来说,五代战乱、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时期,百姓要走难,就不断向南逃。 还记得宋朝那两小皇帝吗?宋端宗和宋帝昺就是为了逃避元军追杀,便不断南下再南下,由当时首都杭州开始走,走至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温州、福州、潮州、南澳岛,后来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的官富场。 现存有宋王台纪念南宋皇帝到来过香港。 与此同时,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击元军,被元军俘虏,不肯投降,殉难。 还记得文天祥是谁吗?他就是写下街知巷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那位人兄,我们以往读中学是要背诵的。 他的堂弟文天瑞往南方出逃。 结果他的后代其中一支便入了香港,成为了「新田文氏」,香港五大族之一。 所以说,在几百年前,要来香港,是有些「原因」。 假设当时的人真的选择香港为落脚点,他们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包括治安问题。 因为,香港的治安真的非常差。 不然,葡军怎会攻占了屯门七年,而明军也就袖手旁观了七年?若不是明武宗驾崩,恐怕葡国军队还天天在屯门煮饭过活。 哪会像今天的香港,各个地方也有闭路电视监控,不法分子难以藏身,且有解防军长驻在香港本土,保护香港的国防安全。 当时的香港,除了外国军队入侵,还有一个很大且很需要正视的问题。 海盗。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香港僻处偶海角一隅。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事实上,中国地大物博,天朝也管不了这么多地方。 不是说他们不管,而是他们没有人力物力,往往都是有心无力,想管也管不了。 香港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香港成为了很多海盗的藏身处。 自明以降,很多文献也有记载香港地区附近有相当多的海盗。 如在嘉靖十二年(1533),海盗许折桂、温宗善躲入东莞,千户顾晟追捕,战死于春花洋(今青衣岛一带水域)。 (康熙《新安县志》) 嘉靖三十年(1551)秋,广东沿海最大海盗何亚八,率领海盗进攻东莞守御千户所,千户万里战死于南山烟墩。 何亚八继续进攻香港地区的每家每户,上水乡民廖重山、侯氏夫妇皆不幸遇害。(康熙《新安县志》) 香港治安相当恶劣,居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第二天便会成为海盗们的猎杀对象。 而在康熙宣布「迁界令」后,香港居民的治安环境更进一步恶化。 因为,当香港居民移离香港之时,便是海盗群体乘虚而入之时。 尤其是迁界期间,香港地区杳无人烟,曾经居民所住的房屋皆被焚毁,海盗怎能错过这个机会寻找栖身之地? 因此,愈来愈多的海盗迁入,香港成为名不虚传的「犯罪天堂」。 这个「犯罪天堂」的美誉一直在延续。 海盗们的猖獗行为相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十一年九月(1672.10-11),台湾海盗李奇寇登陆香港沿海地区,并在西贡蚝涌屠杀乡民。 康熙十五年(1676),台湾海盗百多艘贼船攻破九龙彭莆围(今钻石山大磡),村内九死一生,唯一可以幸免的,便是外出的幼童、学生数人。 雍正十三年(1735),华南海盗首领郑连福、郑连昌兄弟霸占了大屿山与恶魔山(今魔鬼山)。 顺带一提,除了海盗,香港的山贼也是很有名的,上述所提到的「魔鬼山」,除了有海盗虎视眈眈,也有山贼长期占领。 史籍《新安县志》记载:「鸡婆山(今魔鬼山),在九龙寨东南,怪石嶙峋。昔土寇李万荣驻此,以掠商船。」 所以说,肯在复界后南下到香港重新出发的,已经算勇气可加,当时交通又不方便,人们容易水土不服。 好吧,现在让你平安到达目的地,你又要在荒芜之地中重建家园。 好吧,你总算靠自己双手,建造了自己的小天地、安乐窝,却又要时刻面对生命威胁。 人们都称清朝「康、雍、干」盛世,但在香港地区,非常抱歉,居民们的生活仍是非常艰苦。 看看在乾隆盛世年间海盗在香港地区制造的惨剧吧! 乾隆五十三、四年(1788-1789),海盗谭阿车沿海劫掠,「抢劫财物,杀人放火,焚巢烧口,冤寻不计,擒男为伴,捉女为妻,如此官不能治。」(大屿山贝澳老围村《张氏族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十一章:海賊王--張保仔 (上)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大人物。 张保仔(1783/1786年-1822年),原名张保,新会县江门镇水南乡人。 张兄嘛,在香港可是鼎鼎大名,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他都被塑造成有着一股热血、伟大梦想、探险精神的「海贼王」。 上回有说到,香港居民经常被海盗所杀。 按理来说,张兄成为「贼中之贼」,应该是令人发指,受到千夫所指,怎么后来摇身一变,成为万民景仰、星光熠熠的大巨星? 难道香港人都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 别急,现在跟你娓娓道来。 张保仔出身于渔民世家,自小便要跟从父亲出外捕鱼。 在他十五岁那年的某天,张兄如常跟随父亲在江门打鱼。 鱼获不是很丰盛,但张兄却钓上了大人物。 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人物。 郑一。 人如其名,华南海盗首领之一,红旗帮的首领。 一哥果然是一哥。 题外话,郑一有个堂哥,叫郑七,也是华南海盗。 至于为什么堂哥叫阿七,堂弟反而叫阿一,你们自己去研究,我在这卖个关子。 一哥本来是跟着七哥混饭吃的,七哥活跃于广东、越南海域,经常受到中、越两国的官兵围打。 七哥想着也不是办法,海盗也是想混口饭吃,有钱有势哪有人会想犯险作案?现时两国打压紧张,海盗也要找个靠山,避避风头。 机会来了。 1788年,清军入侵越南(当时称安南)。 当时越南全境分为南北两部份。南方由西山阮朝统治,北方由后黎朝黎昭统帝统治。 越南南北对峙,北方后黎朝陷入内乱。 安南西山军的阮惠推翻后黎朝,夺取皇位。 黎昭统帝携家眷逃入清朝广西太平府下属的龙州境内,后被安置在南宁。 越南皇帝也要逃到中国领土来,这实在太搞笑了。 与此同时,有官员向乾隆帝请示发兵讨伐越南,扶逃难到中国的昭统帝重登皇位。 关于派兵与否一事,朝野上下仍未达成共识。 乾隆帝只能询问他的心腹和坤。 和坤认为应该出兵。 那就出兵吧!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兴灭继绝,义所当为。 何外于蛮羌,极溺救焚,不得已乃见于兵革。 念安南黎氏,本天朝贡臣,三百余年执壤奠虔供厥服,一十五路,锡土封奄有其邦。 乃于乾隆年间,国酋阮岳、阮惠等,称兵作乱,袭破罗城?? ??大皇帝矜恤黎氏之丧亡,不忍交州之涂炭,特命督抚佩征蛮大将军印,调兵五十万,直抵罗城, 明正阮岳等罪恶,无容得以逃天之诛!」(《清史稿》) 听到清军南下,越南的阮氏皇朝也是在瑟瑟发抖。 「我们好不容易推翻北方后黎朝,你大清管我们国家内政干嘛?」 「你大清的军队南下,我们区区小国可不就完蛋了?」 「没有办法,如今大敌当前,其他小敌也做朋友吧!」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西山朝政权招降海盗,肯归顺的,都给你个一官半职。 「这交易好做啊!」 「你猜我们真的很想做海盗吗?如果岸上可以有钱有安稳生活,谁要到茫茫的大海过着今天不知明天事的日子?」 郑七决定加入西山政权,成为大越西山朝总兵。 他是越南西山朝任命的华南海盗最高首领。 此后每年的阴历三、四月,他都会出洋洗劫中国清朝辖下的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船只,直到九、十月返回越南。 郑一是郑七的跟班,有样学样,也加入了西山政权,成为大越西山朝都督。 他也经常进攻广东、福建的官军据点,给清朝带来不少麻烦。 1802年,郑七逝世,郑一成为华南海盗首领之一,他与其他五支海盗分成红、黄、青、蓝、黑、白六旗帮派。 他担任红旗帮首领,是海盗联盟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共有600至1000艘船只,人数为两万至四万人不等。 这是何等巨大的船队啊! 话说回来,郑一在江门遇上十五岁的张保仔。 正常来说,「凶多吉少」。 但是郑一居然??居然?? 见色起意! 没错,你没有看错,郑一是男,张保仔也是男,现在要进入bl的故事情节! 「(张)保聪慧,有口辨,且年少色美,郑一嬖之,未几升为头!」(《靖海氛记》) 郑一用舌头舔了唇: 「你来做我的养子吧!」 传说张保仔凭着「美男气息」,俘虏了郑一的心,让张保仔不但保存性命,甚至升官发财!恭喜恭喜! 至于他们两人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好猜测,大概是黄昏时一起在船上观看夕阳、海上风高浪急时互相照顾对方、下雨天时共同倾听雨滴下来的声音?? 多么浪漫、多么诱人,不知郑一妻石氏有何感想。 这么美丽的故事或许也有终结的一天。 嘉庆十二年十月十七日(1807年11月16日),郑一殁。 郑一妻石氏(郑一嫂)担起大旗,统领红旗帮,并分一队人马给张保仔。 张保仔正值青年,血气方刚,也有一番事业心。 「保既得众,日事劫掠,由是伙党渐众,船只日多。」(《靖海氛记》) 海盗终究是海盗,掳掠财物是少不免的,张兄也是在努力发展他的事业,终究也有一番成就,跟随他的人愈来愈多。 人多就易生乱。 举例来说,很多人跟随张保仔,也是为了蹭饭的,见张兄当海盗当得那么风光,便沾着张兄的光环,到岸上横行无忌,烧杀劫掠,强抢民女,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但你以为张保仔是这样的人,那你就错了。 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郑一?不喜欢郑七?而独爱张保仔? 他被人尊重是有原因的。 与其他海盗不同,张保仔当海盗,有当海盗的自我修养。 「自立令三条: 一、私逃上岸者谓之反关,捉回,插耳刑示各船,遍游后,立杀。 一、凡抢夺货物,不得私留寸缕,必尽出众点阅,以二分归抢者,以八分归库,归库后谓之公项,有私窃公项者立杀。 一、到村落掳掠妇女,下船后,一概不许污辱,询籍注部,隔舱分住,有犯强奸私合者,立杀。」(《靖海氛记》) 简单来说,张保仔的部下需要在他的监管和命令下才能行动,什么时候上岸,抢夺货物后如何分配,都需要按规矩,否则便以死罪处置。更甚,海盗下船后也不能污辱村落妇女,有违者立斩。他这样做能防止下属任意妄为,虐待老百姓。 「凡打单及虏掠所得,必命随库记部,归于公籍,不敢有所私焉。 惟劫杀抢夺,战阵进退,各贼咸听其指挥,有犯其令者立斩。」(《靖海氛记》) 所以说,张保仔做海盗也有海盗的专业,张兄只是对虏掠货物有兴趣,至于杀人越货之事,张兄需要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不容许下属胡扯。 严以律己,百姓受到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少,但海盗始终是海盗,影响百姓生活也少不免,只是轻重程度罢了。如果张兄仅仅只是做了以上的事情,并不会受到百姓爱戴的。 张兄当然有其过人之处。 第十二章:舊時代的落幕--張保仔(下) 且说张保仔两件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事。 时有一番禺人刘某,嘉庆初年(1796年~1806年左右),父亲经海路到安南进行买卖时遭到海盗掠夺货物,「受惊恐,病遂卒」。 时张保仔为海盗群体中最为强大,刘某便决定要为父报仇,矛头直指张保仔。 「朝夕切齿,欲得而甘心之。」 刘某想来想去,要报杀父之仇,只能够近身接触张保仔。但张保仔是头目,必然保卫森严,究竟如何才能接近张保仔呢? 「加入红旗帮吧!」 刘某决定成为海盗的一员,这样才有机会接近张保仔,「荆轲刺秦王」! 与此同时,刘某找了工匠,制作尖刀,自己日夜将其烧红后浸入水中,以增加其硬度,并涂上毒药,藏在身上,以待复仇之日。 终于有一天,刘某得到张保仔的信任,得以侍立在其身旁。 「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张保仔是见过世面的,看到刘某面色凝重,心知不妙。 「来人!将刘某束缚!搜身!」 顿时,数名大汉涌到刘某身前,刘某根本没有反抗之力,大汉们「搜其衣底,得利刃」。 「你想干嘛?」张保仔怒叱刘某。 刘某也不是吃素的,瞪大眼睛怒视张保仔:「欲杀汝耳!」 小弟不得不佩服刘某的勇气,刘某行刺失败,面对死亡的压迫,仍然果断地说出心底里的说话,即使此刻死于九泉之下,也有面目复见其父矣!大丈夫行动至此,死而无憾。 张保仔听后一沉,竟然没有丝毫生气。 曰:「我与你无仇无怨,你杀我干嘛?」 刘某曰:「你杀我父岂非不共戴天之仇?」 张保仔详细询问了详情,深知其父遇害的来龙去脉。 曰:「是乌石二(另一位海盗)干的。我当时在全帮方驻某所,怎会见到你父亲?」 刘某呆呆的站在那,他没有想过,这些年来,他一直希望报复的对象,居然搞错了。 原来是一场误会。 但这个误会却赔了刘某的性命! 刘某惭愧,实在惭愧,现时仇也报不了,性命也快丢了,怎么有脸在九泉之下去见其父! 数名壮士慢慢走近刘某?? 刘某此刻悲愤交加,他对不起父亲,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张保仔?? 「松绑!」 什么?发生什么事?张保仔疯了吗? 刘某也是摸不着头脑。 张保仔笑道:「哈哈!我杀人家的父亲多的是了,但你竟敢为父报仇,还报在我的头上,真的是胆生毛,厉害!厉害!真壮士也!」 说后便派人送金条给刘某,并送遣回家。(《谱荔轩笔记》) 张保仔「识英雄,重英雄」,对敌人也示宽仁,他的好名声便这样留下。 还有一个故事。 嘉庆十三年(1808年),广东左翼镇总兵林国良出海剿捕海盗。 张保仔有线报得知官船进攻,便预伏战舰于其他港口,并以数舟迎战。 林国良带着众多的官船,张保仔的数船很快便被击溃。 「怎么这天的差事这么容易办好呢?」林国良心里叽哩咕噜着。 谁知,原来这是张保仔的计谋。 张兄先装战败,诱军深入,然后再一网打尽。 林国良不虞有诈,「觇其舟少,以二十五艘追之,及孖洲洋(今香港索罟群岛孖洲一带)」。 「哈哈!中计了!」 张保仔一声令下,海盗们全部奋力出击,把林国良的所有官船包围得密不透风。 「中计!」 「只能奋力一战了!」 林国良浑身解数,由早上七时打至下午一时,打了足足六小时,也无法突围。 张保仔在阵前指挥,海盗们军心大振,而林国良也看准了这个时机?? 「轰炸!」 一颗大炮从林国良的船只直奔到张保仔眼前,想必张保仔必定是粉身碎骨。 张保仔船只冒起大烟,烟雾盖过了整艘大船,「群意其必死」。 「成了么?」 林国良遥远眺望,仍然是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慢慢地,烟雾开始散开;慢慢地,林国良再次看到熟悉的身影! 张保仔端立如故,竟然毫发无伤! 「什么?」 林国良咬牙切齿,张保仔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想输也很难了。 张保仔先锋梁皮保冲近林官家船只,斩获舵手,并将其船逐渐驶近官船。 贼众拥跃而过!在官船上发生了激战。 林国良带领将士,与海盗兵戎相见,在船上短兵接战,裹创饮血。 一开打便打了一整日,尸积舱面,杀贼无算。 海盗实在太猛烈了,连珠砲发,有三艘官船不幸,被击沉了。 其他官兵将士看见,以为大势已去,皆怯不成军,跳船而逃,落水死者,不计其数。 海盗乘势而上,劫去了十五艘官船,只剩下数船落荒而逃。 张保仔大获全胜,他的手下们一片狂欢,耻笑着官兵的无能和腐败,打算将剩余的官船打个花落水流,人佯马翻! 张兄却另有盘算。 他看到林国良也是忠良厚实之士,他奋力为清朝对抗海盗,只不过是人各有志,各为其主而已。 他不是真正的敌人。 反而,他年近七十,老当益壮,手中宝刀仍未老,驰骋沙场,威风凛凛,面对强敌,仍从容不迫,稳如泰山,即使马革裹尸,也是光宗耀祖,为国捐躯,死而后已! 张兄不忍辣手摧「将」,欲降国良,使其加入我方阵营。 林国良看看周遭也是张保仔的人马,心知大势已去。 大怒,发直指冲冠,切齿狂骂。 「士可杀!不可辱!你要我投降于贼,转为替贼效力,岂不是在侮辱我吗?我呸!」 张保仔手下见此,也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有些好言相劝,希望林国良不要再冥顽不灵。 良坚不可,以死自誓。 「岂有此理!敬酒不喝喝罚酒是吧?」张保仔手下们怒得切齿腐心,巴不得将林氏碎尸万段。 「我忍不住了!」 忽然,有一海盗拿起利剑,对准国良心口刺入,手起刀落,国良顿时就义。 张保仔看见这一幕,想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顿时怒发冲冠、手握拳头,说: 「我们本来在海面飘浮无定,想着可以借着此一战之胜利,暂免诸官之捕。我们厚待林国良,让他往回朝廷,然后向朝廷要求悔改归正,我等便能无事。 乃不奉我命而无故杀之,意欲何为! 今徒使我有杀协镇之名,若我们将来要投降,朝廷还会容许吗?」 于是,将杀国良者正法。(《靖海氛记》) 这是一段多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啊!张保仔虽为海盗,但也会有反正之心,望有金盘洗手的一天,带领兄弟们从良,不再做海盗。 就是一个这么多面向的人物,最终在叱咤海洋十余载后的嘉庆十五年(1810)二月,率红旗帮降于官府。 作为当时最大的海盗,张保仔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的投降,意味着其他海盗群势力的瓦解。 官府收降盗贼一万五、六千人,盗船二百七、八十艘、大炮兵械无数。(《东华续录》) 张保仔投降后,转为污点证人,帮助官军消灭定珠江三角洲一带之海盗,后以军功升守备。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月,张保仔升授福建澎湖协水师副将。 道光二年(1822年),张保仔病逝,时年三十余岁。 这样改邪归正的一名海盗,是很鼓舞人心的。 因此,后来有很多的小说文章,为了褒扬张保仔,便把他塑造到愈来愈有侠义精神,是一名锄强扶弱、救死扶伤的海盗。 这些故事在后来多不胜数,我就不一一跟大家在这里分享了。 始终,没有太多史实作基础的故事,我们还是听听就好,不要胡乱当真。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叶灵凤的《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萧国健的《张保仔与粤东海盗》,他们的考证可谓详细得多。 至于张保仔在香港闻名遐迩, 除了是张保仔的为人,还有更多的是张保仔的「宝藏」。 没错,说起哪里有钱,大家顿时双眼发光。 人类就是这么的现实。 在香港长洲,有一「张保仔洞」,洞穴由入口至出口全长约88米,内里非常黑暗、潮湿、狭窄。 相传张保仔把他的宝藏放在那里。 故此,每年也会吸引不少游客到访,看看能否进内寻找宝藏。 正所谓「狡兔三窟」,张保仔也「多窟」。 他才不会把宝藏放在同一个地方。 在南丫岛,张保仔洞位于波萝咀大洲肚湾,但这个洞现时已空无一人。 因为在1979年,香港建发电厂时将其炸毁了。 此外,塔门,舂坎角,赤洲,小交椅洲亦有张保仔洞。 除了香港,在广东省上川岛一带的岛屿,如盐灶、七盘山、马山、弓湾、石船咀、香炉洲和乌猪岛等,据说也有张保仔洞。 但现时以香港长洲的张保仔洞最为有名。 可见,张保仔也是很「喜欢」香港的。 此外,香港中西区也有「张保仔古道」,现时大致可分为太平山段及龙虎山段。 传说此古道由张保仔开辟使用,因而得名。 大家有去过西营盘吗?香港「西营盘」的名字,其中一个名字由来的传说,也是源于张保仔在香港岛上的两个营寨之一。 「东营盘」现时已没有这个地名,传说是张保仔在香港岛上的另一个营寨,据说位于今七姐妹(即北角)附近。 我认为这个与「西营盘」、「东营盘」的传说由来不太可信,大家听听就好。 总言之,张保仔在香港就是非常有名,有名到很多地方也与他相关。 真有趣,香港在清中叶居然以「海盗」闻名于世,你说可笑不可笑? 再见了,张保仔!你的离去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紧接着出现的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第十三章:英國人來見中國皇帝了 道光二年(1822年),张保仔逝世。 随着张兄的离去,在香港盘踞多年的华南海盗也渐渐崩溃和式微。 这仿佛标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海盗问题在困扰香港数百年后,似乎得到解决,步入历史。 香港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但,香港人可别想着长休。 因为上天知道,香港人喜爱上班,即使是刮着十号风,你们的诉求也是上班。 所以,你们休息一下好了,上天又要交给你们新的任务。 由现在开始,一连数章,我们都会谈谈中英在清中叶至晚清的局势。 虽然与香港本土未必有直接关系,但对香港近代发展有重大影响。 我们便着墨多一点,大家给点耐性。 反正中英关系的故事也是挺有趣的。 另一边厢。 我们将镜头放到西方世界。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仍在继续,大家还记得三百年前葡萄牙曾占领香港屯门、葵涌等地吗?那时正是葡萄牙王国的辉煌时代。 葡萄牙出征以后,有西班牙的抗衡。 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出现纠葛,最终由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介入调停,非洲、亚洲与南美洲东部归葡萄牙,绝大部分的美洲大陆、太平洋的岛屿以及当时尚未发现的陆地归西班牙。 因此,葡萄牙在当时才有机会一方独霸香港地区的占有权。 但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过了三百年后,世界格局已经今非昔比,葡萄牙在世界各地进行探索后得到丰富资源,吸引其他欧洲国家也陆陆续续出海争霸,争取殖民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荷兰、法国和英国有著航海的传统,他们的出征,很快便使原来本土狭小而独霸一方的葡萄牙失去竞争力。 在1588年,英军扳倒了「在海上所见过最庞大的海军」的船舰。 这不是我乱吹牛的,是当时的英国评论家这样说的。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这船队有130艘船,人员总计三万多人,陆军约一万九千人,总吨位57868吨。 名字颇「无敌」的。 结果仍然输给了英军。 就好像是「铁达尼号」,号称「永不沉没」,结果展开首航,亦即是唯一一次的载客出航,便船底撞击冰山后沉没。 西班牙船队仓皇出逃,结果回到西班牙剩下43艘破船,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次的战败,再次将海权的控制逆转,大英帝国即将成为海上霸主! 「大英帝国在1763年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殖民地势力。」(《至1870年的近代欧洲》) 「1763年,大英帝国就像复兴并扩大的罗马帝国一样,君临天下。」(《至1870年的近代欧洲》) 因此,在清中叶,英国的海上事业已经雄厚。 她正在将她的目光投放在清朝。 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 地大物博、人头涌涌,是一个做贸易的好伙伴。 英国人发现,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是英国人需要的。 尤其是茶叶,在十八世纪,饮茶成为英国的一种国民风尚,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非常大。 因此,英国很希望可以打通与清朝做贸易的门户。 只可惜,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朝实施了「一口通商」政策,规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指广州,具体指广州十三行)进行通商。 你或会好奇,跟外国人做生意有什么不好的?为什么硬是规定只有广州才能做生意?开多几个通商口岸不行吗?现在中国不是跟其他国家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的? 原因很简单,在乾隆帝的角度,八个大字。 「事涉外夷,关系国体」。 其实在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以前,中国仍有另外一个通商口岸在宁波。 但宁波此地本来甚少外国船只停泊,其实清朝也想将与外国贸易中心放在广州。 但英国为了拓展业务,便派人到宁波进行贸易。 不去还好,一去,发现宁波的关税居然比广州便宜。 故此,商家的想法当然是去宁波做生意,哪里便宜,就去哪里。 结果,广州的船愈来愈少,宁波的船愈来愈多。 清朝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少了船去广州,广州关税锐减,清朝收入下降。 因此,乾隆帝将宁波的关税提高,希望减少英国船只到达宁波。然而,英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清朝的意思。 仍然到宁波进行贸易。 「事涉外夷,关系国体」 乾隆帝索性下令把宁波的关口关了,现在只剩广州一口通商。 英国人不愿放弃,派了外交人员到北京与乾隆帝交涉。 因为在那个时候,一股「中国热」已经卷席欧洲。 欧洲社会各界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 举过例吧,1700年,为庆祝十八世纪的到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居然在凡尔赛宫的舞会里身穿中国式服装,并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 路易十四为取悦他的情人蒙特斯潘夫人,在凡尔赛宫建了欧洲首个中国风建筑「特里阿农瓷宫(trianon de porcelaine)」。 1710年,德国在首都德勒斯登设立皇家瓷窑,生产出许多中国风的瓷器。 176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也在伦敦邱园修建中国宝塔,仿照中国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而建。 因此,英国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是极高的。 加上,对英国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君主是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只要跟他们的皇帝说说话,事情就好办很多。(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所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商人来到广州,奉国王乔治三世命向广东总督报告: 「因前年大皇帝万寿未申祝厘,今遣使臣马加尔尼等将由天津入贡。」 上曰:「准其所请。」 马加尔尼代表英方,于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六月到达广州,后一路北上,最终在八月到达北京。 乾隆帝对于马加尔尼使团的到来满心期待,毕竟,他们是第一个派到中国向乾隆帝祝寿的英国使团。 但事情未有跟从乾隆帝的如意算盘。 按中国惯例,所有到天朝进贡者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即使他国国王也不能括免。 马加尔尼见到乾隆,就是不跪。 这也难怪,马加尔尼心想:我堂堂大英帝国,国力不逊于你们,我怎要向你们下跪? 乾隆帝心想:你们所有进贡国都是我特赏你们来的,所谓「贡者,从下献上之」,遇见天朝天子的接见,怎能不跪? 总之,就是各执一词。 马加尔尼说:「你要我跪也可以,但将来中国派使团到英国,遇见英王也要下跪,你们中国官员看到我们使节团的英王画像也要跪。」(不是我作的,历史真的是这样) 乾隆帝心想:你当我是傻子? 「好吧!朕今天心情愉悦,不用你三跪九叩,你们英国人是怎样行礼,就照你们的做吧。」 结果,马加尔尼觐见乾隆帝时如其向英王般单膝下跪。 行礼过后,马加尔尼将英国国书交给乾隆帝,并赠送了一批国礼,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等物。 但乾隆帝看过以后,并没有多大的兴奋,「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随后马加尔尼列了一份清单,希望乾隆帝能够答应,其中包括,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不再局限于广州一地通商。 结果,乾隆帝没有答应马加尔尼的要求,并下了逐客令,将致英王的敕书和礼物交给马加尔尼使团,因马加尔尼的要求「与天朝礼制不合」。 「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皇帝颁给??咭利国王勅书》)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乾隆皇帝颁给??咭利国王勅书》) 这是乾隆帝写给英王的原话,意思即是,我大清什么都有,跟你们做生意,本来想着跟你们意思意思,我肯开放一个口岸给你们就已经是对你们的恩典了吧,毕竟我们不一定要与你们做生意的,你们不应该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样有违我们大清的规矩,你们就应当明白朕的意思! 后人都说乾隆帝傲慢,恃着自己天朝大国,却无视了西方国家的崛起,造就到后来满清政府的彻底失败! 但我觉得这样说,可就对乾隆帝有点不公平了,毕竟乾隆帝当时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家,有什么风浪没见过,他可是两平准噶尔、一平回部(今新疆南部),两定金川(今四川西北部),两征廓尔喀(今尼泊尔),一靖台湾,一征缅甸,一征安南(今越南)的「十全老人」。故此,他面对英国人来华,也无法想像到英国国力已能及得上天朝大国。 对于老人家来说,有时候就是会陷入「固有性思维」。 结果,马加尔尼使团无功而返。 由于英国人对中国物品的需求大,在贸易情况没有改善的状态下,英国的白银源源不绝流向清朝,而清朝的货物如茶叶、丝绸、瓷器则不断流入英国,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 情况就有点像,现在美国经常说中国的货品低廉得以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的产品却无法大量销往中国,所以特朗普说中国偷了他们的钱财。 总言之,当时英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继马加尔尼使团以后,英国派第二个使团来中国,即「阿美士德使团」,此团于1816年8月抵达北京,面见当时的嘉庆皇帝,改善在华利益。 同样地,阿美士德使团拒绝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嘉庆帝也算数了,毕竟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容许他们这样行的。 「凡事不必过于苛细,转失驭外之礼。即五十八年(指乾隆五十八年马加尔尼使团),亦系将就了事。此一事耳,总之逐回,不如接见之为事。」(《清嘉庆二十一年英使来聘案》) 8月28日下午,英国使团突然收到嘉庆帝的觐见命令,由通州启程前往圆明园。 当时阿美士德的马车只能用4只骡子牵引,使团「骡」不停蹄地由28日的下午4时走到29日的上午5时,历时13小时。 要知道,当时的路崎岖难行,夜间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得很厉害。后来,马车转入大道上才有所改善。故此,阿美士德到圆明园的这段路,相当辛苦。 本来,8月29日这一天经历了13小时的车程,阿美士德可以好好休息一番,因为嘉庆帝原是说好了在8月30日接见他们。 但,8月29日这一天,嘉庆帝在早上六时半就早早来到正大光明殿等候觐见,阿美士德经历了长时间的辛劳还未来得及休息,就被清朝官员催上殿见皇帝。 如果是一介平民,能够觐见皇帝则是何等大事,即使再困,也会硬着头皮上朝堂去,毕竟是圣上亲自接见,是何等的荣耀。 但是,阿美士德并非一般平民。 说好了8月30日就8月30日,怎么早了一天就见?更何况,我长途跋涉到你这里来,休息都还未好,你说我如何见?不见! 嘉庆帝也是好脾性,在正大光明殿传了阿美士德三次,却得到以下回覆: 「正使不能快走。」 「正使病泄,稍缓片刻。」 「正使病倒,不能觐见。」(《清朝柔远记》) 好吧,嘉庆帝不能见正使,那就传令见副使吧。 结果,同样是收到以下讯息: 「副使俱病,俟正使痊愈后,一同进见」。(《清朝柔远记》) 好吧,你们一个二个都病倒,那朕就要好好的「照顾」你们,传太医! 「回皇上,使团成员并没有病!」 嘉庆帝大怒: 「中国为天下共主,岂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是以降旨逐其使臣回国,不治重罪,仍命广惠护送至广东下船。」(《清朝柔远记》) 好吧,事情至此,阿美士德你满意吧? 不过,我倒觉得阿美士德并非有心得罪嘉庆帝的,毕竟,他山长水远来到,就是为了见嘉庆帝一面,但在面见之前,他或许真的太累了,需要休息,但就是这个休息,就赔了面见皇帝的机会。 不但赔了这次面见皇帝的机会,还赔了永远的机会。 因为嘉庆帝降旨: 「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嘉庆皇帝颁给??咭利国王勅书》) 别再来了!你们来了朕反而不高兴! 好吧!事到如今,大家可以见到中英关系有多恶劣。 说实话,英国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或许手腕可以更为圆滑,改善两国的关系。中国方面,虽然中国皇帝也有让步,但始终未能脱去「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心态,一时三刻也未能与他国平等相待。 如果当时,阿美士德能面见嘉庆帝,中英贸易关系或许有所改善。 但历史没有如果,中英交恶似乎已成既定事实! 因为,英国人并未有想撤出中国市场的主意! 等著瞧吧!英国的船队将会登陆香港! 第十四章:鴉片入侵中國 话说英国曾两度出使中国,中国皇帝也是拒绝了。 英国无法改善贸易逆差问题,那也没办法,一口通商便一口通商,生意也是要做,商家是不会跟银两过不去的。 英国人一边在中国做生意,一边等待着扩大生意的机会。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bug。 鸦片。 聊起鸦片,大家便会想到鸦片战争,什么英国人贩卖鸦片给中国,目的是让中国国民得烟瘾,什么英国便从中牟取暴利,然后中国决定禁烟,英国无可奈何,只能打仗。 这样说也不是不行,只能说不完全凖确,我们来给大家还原多点史实。 首先,我们要知道鸦片是什么东西来的。 鸦片是一种天然麻醉抑制剂,从尚未成熟的罂粟果里取出的乳状液体,干燥后变成淡黄色或棕色固体,在医药上有麻醉的作用。 后人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在火上烤软后放进烟枪的烟锅里吸食燃烧产生的烟,从而产生快感和梦幻现象,这便是鸦片的「毒品」用途。 老实说,鸦片这个东西,最初并不是英国带来的,要追溯至最早的源头,是唐朝由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进贡而传入中国,他们所传的是「罂粟」,是鸦片制作时需要提取的主要材料。 至宋代,士大夫们已懂得用鸦片制作美食。 苏东坡诗云:「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其中「莺粟」,即罂粟,当时小朋友已会制造与鸦片相关的汤水! 而英国卖鸦片给中国的情况,则始于晚明! 「英人初有印地,岁征其税,后见流入中国,吸食渐众,销路日畅,于是印度人之操其业者,莫不争种?? 前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定阿片(鸦片)每十斤税银二钱,是为中国征税之始。」(《鸦片事略》) 可见,英国人见到明朝人爱吸鸦片,便从印度殖民地种植后卖给中国人!万历帝的统治距离嘉庆帝、道光帝的统治,有二百年多年,这期间,在中国买卖鸦片是合法的。 相传明朝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是吸食鸦片!(柏杨:《中国人史纲》)史学家吴唅更指出在1958年发掘明定陵后,验出明神宗尸骨中含有吗啡。 清初,在康熙复界后,鸦片的吸食则传至民间,「南洋鸦片列入药材」,当中以广东、福建一带的居民吸食为多,「沿海居民,得南洋吸食法而益精思之,煮土成膏,镶竹为管,就灯吸食其烟」。(李圭:《鸦片事略》) 这种风气愈来愈流行,「不数年,流行各省,甚至开馆卖烟」。(李圭:《鸦片事略》)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眼见烟瘾害民,曾下令禁止鸦片买卖。 「定兴贩鸦片烟者,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李圭:《鸦片事略》) 而此后各皇帝,皆有零星禁止鸦片的条例,但就是执行力度不大。 结果,英国人便发现了这个漏洞!他们心想:既然我们跟你们皇帝谈判拓展贸易港口不行,那我们便卖鸦片给你们中国人吧!毕竟,我们也只是要钱,你们要货,各取所需罢了。 渐渐地,中国的鸦片进口愈来愈多,吸食鸦片在清中叶已形成一种时尚,英国人赚得合不拢嘴。 「嘉庆初食者甚少, 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贩夫走卒,群而趋之,靡而不返。」(梁廷??:《夷氛闻记》) 这也不能怪英国人无情,谁会跟钱作对呢?你们中国人有吸食鸦片的需求,我们供应鸦片给你们,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已! 「在这里停留的各种大小不同的船只,有些是趸船,所载的主要货物是鸦片,这些船只多年就没有移动?? 自早至晚,走私船只从这些趸船上运走鸦片,来往不断。」(1837年一月加尔各答的报纸《英国人》) 「鸦片像黄金一样,我能在任何时候卖掉它。」(peyrefitte, alain. the immobile empire) 英国人发现了财富密码,只要不断copy and paste就可以改善贸易逆差问题! 但道光皇帝可不是这样想的。 「道光元年(1821年)输入尚只有五千箱, 道光十五年(1836年),就加到了三万箱,值价约一千八百万元。 中国的银子漏出,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版》) 「鸦片为中国漏,为百姓鸩毒,固尽人知之。」(李圭:《鸦片事略》) 鸦片害民,而且白银外流,所以,就要禁烟! 道光帝下令!全面禁烟! 话是说得响亮。 但是没用。 其实早在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已下令禁止鸦片的进口和种植。 其实在嘉庆十四年至二十二年(1809-1817),已有五次禁烟令。 其实在道光年间,几乎每年都有禁烟。 但也没有成效。 因为清朝还有一个问题。 贪污。 都说了吧!没有人会跟银两作对的!只要英商给的油水够多,官吏便会眨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官吏面对朝廷的禁令,往往是阳奉阴违。 清廷的严刑,反而引来大量的走私活动,鸦片入口到中国数量反而激增。 「法非不严也,禁非不厉也,而弊仍不止,何也。盖法令者,胥役之所借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吴兰修:〈弭害〉) 这里的意思大概是,鸦片不是你说禁就可以禁的!你有想过愈禁,祸害愈大吗?试想想,你不禁的话,英商仍能正当做生意,你一禁烟,大家都走私,引申更多贪污问题,流血不止! 这究竟是什么歪理邪说!难道一件事错,就要让他继续错下去吗?但怎么说呢?这种看法,居然在当时社会是站得住脚。 我们称不想禁烟的官员为「弛禁派」。 当然,与之对立的便是「严禁派」。 两派在朝堂上针锋相对。 道光十六年(1836年),弛禁派代表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言: 「近日鸦片之禁愈严,而食者愈多,几遍天下。 盖法令者,胥役棍徒之所借以为利,愈峻则胥役之贿赂愈丰,棍徒之计谋愈巧?? 臣愚以为??闭关不可,徒法不行,计惟仍用旧制,照药材纳税,但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应将纹银番洋一体严禁偷漏?? 似此变通办理,庶足以杜漏卮,而裕国计。」(李圭:《鸦片事略》) 许乃济大概意思是,现在鸦片那么盛行,你愈禁烟,官员们愈多贪污贿赂,岂不是得不偿失?这样吧,烟也是要卖的,不过我们就弄得麻烦一点,要他们以货易货,不许用钱来进行买卖,这样变通处理,可以吧? 许兄的想法真特别,你这样想,难道下层官员就会这样办吗?真天真,他们听到,一定是嗤之以鼻,然后继续阳奉阴违,结果鸦片问题始终不会改善。 因为,中国的贪污问题太根深蒂固了!吴晗曾讲过:「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论贪污〉) 许兄的弛禁奏折,很快就引来「严禁派」的反击! 给事中许球论: 「弛鸦片之禁,既不禁其旧卖,又岂能禁人吸食? ??况明知毒人之物,而听其流行,复征其税课,堂堂天朝,无此政体! 臣愚以为与其纷更法制,尽撤藩篱,曷若谨守旧章,严行整顿!」(李圭:《鸦片事略》) 大概意思是:你知道鸦片害人,还容许继续买卖?禁烟!禁烟! 骂得真好! 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也上奏反对弛禁派的主张: 「今日之弊,事事以办不动三字借口,而其尤为因循迁就者,莫如鸦片弛禁之议?? 虽日禁兵丁,而终无净禁之日??天下之患,莫大于一发而不可收!」(《筹办夷务始末》) 不就是嘛!什么都说「办不动」,祸害只会愈滚愈大! 做事就要快、狠、凖!做人也一样,不要什么都拖拖拉、犹豫不决的!这样下去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严禁派」再度上奏,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将鸦片从严惩办,因为鸦片祸害实在太大太大了! 「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人民、道士、随在吸食。 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 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至二千余万两。 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 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全国各阶层人民都在吸食鸦片!什么僧尼、道士也破戒吸食了!人民愈来愈颓废,国家银两愈来愈少!问题太严重了! 「臣请皇上严降谕旨,自今年某月某日起至明年某月某日止,准给一年期限戒烟。 虽至大之瘾,未有不渐断者,倘若一年以后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乱民,置伊重刑,无不平允。 查旧例:『吸食鸦片者,罪仅枷杖;其不指出兴贩者,罪止杖一百,徒三年。』然皆系活罪。 断瘾之苦,甚于枷杖与徒仗等,故甘犯明刑,不肯断绝。 若罪以死论,是临刑之惨急,更苦于断瘾之苟延。 臣知其情愿绝瘾而死于家,不愿受刑而死于市。 惟皇上明慎用刑之意,诚恐立法稍严,互相告讦,必至波及无辜。 然吸食鸦片者,是否有瘾无瘾,到官熬审,立刻可辨。 如非吸食之人,虽大怨深仇,不能诬枉良善; 果系吸食者,究亦无从掩饰。 故虽用刑,并无流弊。」(李圭:《鸦片事略》) 黄爵滋知道烟瘾难除,直接点出给臣民一年期限禁烟,而禁烟的方法,就是逮捕吸食的烟民,只要杜绝吸食源头,鸦片便失去了市场,商家也无法卖烟到中国,鸦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故一年后仍吸鸦片者,杀!看你们还肯戒烟不! 不知黄兄是否读经济出身,深知市场的供求关系,厉害厉害! 黄兄这封奏疏,引起了道光帝的注意,道光帝马上下令各省总督巡抚讨论。 结果是,大家都认为黄兄说得有道理,但道理还道理,黄兄要吸食者受罚,岂不是太激进了?吸食者是不对,但贩卖者罪孽更深重!他们卖毒祸害老百姓,岂不是更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怎么总是吸食者受罚?于理不合!于理不合! 但有一个总督,却完全认同黄兄的说法。 他的名字将会名留青史和名留「清」史。 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 第十五章:虎門銷煙 上回说到黄爵滋上了一份奏折,要求严惩吸鸦片的人。 结果,各省总督巡抚只有林则徐是完全认同。 林则徐曰:「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钜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后中国无可以御敌之兵,亦无可以充饷之银!」(《鸦片事略》) 上深韪之。 意思即道光帝也是下定决心,认为吸食和贩卖鸦片的人一律都要处罚。 上梁不正下梁歪!道光帝处置皇亲国戚! 九月,庄亲王亦卖(宀卖)、辅国公溥喜等以吸食鸦片烟革爵。 道光帝曰:「鸦片烟流毒内地,官民煽惑,传染日深。 前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奏请弛禁,朕即以为不得政体?? 朕于此事(鸦片)深加痛恨,必欲绝尽根株,毋遗远患, 并于召见内外臣工时详加察访,从无一人议及弛禁者。 许乃济冒昧渎陈,殊属纰谬! 著降为六品顶带,即行休致,以示惩儆!」(《鸦片事略》) 还记得弛禁派唯一代表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的论述吗?真的非常可怜,当时很多人的确不想禁烟,但就只有许乃济公开向皇帝奏请弛禁,因为大家都知道弛禁的理据不足。万一皇帝追究上来,提出弛禁的人仕宦生涯或许就会完结。 结果,禁烟是大势所趋!道光帝在两年后终于拍板定案,要借许兄的人头一用,降其职务,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看你们有谁以后还敢说弛禁! 其实道光帝也不无道理的,就好像在今天,吸毒和卖毒的都要受罚。 「林则徐!朕派你作钦差大臣,到广州查办烟禁!」 与此同时,道光帝也找了时任两广总督邓廷祯协助林则徐查办烟禁: 「卿等同钦差大臣林则徐若能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 不但卿等能膺懋赏,即垂诸史册,朕之光辉,岂浅鲜哉! 而民生之福,政治之善,又非浅鲜。 谅卿等亦不烦谆谆告诚也。 勉之!勉之!拭目待之!」(《鸦片事略》) 邓廷祯也告诉道光帝他禁烟的决心: 「遵旨力除鸦片,共矢血诚,俾祛大患。」(《鸦片事略》) 看来禁烟已是大势所趋! 等待邓、林二人的将会是他们从所未闻的洪水猛兽!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 林则徐眼见英商进口的鸦片源源不绝,大骂到: 「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将尔国不合之鸦片烟,带来内地,骗人财而害人命乎? 查尔等以此物蛊惑华民,已历数十年, 所得不义之财,不可胜计, 此为人心所共愤,亦属天理所难容!」(《林公案》) 在林则徐眼中,英商卖鸦片给中国人,简直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你们自己不食,却引诱我国人民泥足深陷烟瘾,天理何在? 林公这样的看法,未免过于简单,难道英人真的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吗? 其实,十九世纪的英人也有吸食鸦片的习惯,而且很多也有成瘾的问题。 「具有止痛、镇静效果的鸦片酊,在19世纪的西方被广泛使用,酿成不少成瘾受害者。」(陈泳翰:〈历史课本以外的鸦片〉) 对于英国来说,鸦片是很重要的!1800 年代初期,鸦片在英国是合法的,英国人每年消费 10 至 20 吨鸦片。 他们将鸦片粉溶解在酒精制成一种名为鸦片酊的酊剂,这种酊剂可以作为止痛药使用,甚至存在于婴儿止咳药中。 许多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的文学人物都受到鸦片的影响,包括拜伦勋爵(george byron)、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白朗宁(elizabeth browning)、约翰济慈(john keats)和柯勒律治(samuel coleridge)。(lewis dartnell:out of our minds: opium’s part in imperial history) 甚至有英国散文作家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写了《一位英国鸦片吸食者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坦承自己在28岁的那年因胃病发作,痛苦不堪,以致每日需要服用八千滴或者七支酒杯的鸦片酊。 服用后,德昆西在书中描绘了吸食鸦片一方面带来无尽的快乐,自己彷佛跌入了梦幻世界,进入狂喜沉醉的幸福愉悦; 另一方面,烟瘾导致他无法戒除,痛苦得撕心裂肺、泪干肠断。 事关国内很多人都对鸦片有很高的需求,所以英国人将较高吗啡含量的土耳其鸦片留回本土使用,而吗啡含量相对较低的印度鸦片,则卖给中国。 1830年,英国对药用和娱乐用途鸦片的依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土耳其和印度进口了 22,000 磅鸦片。 (frontlines: the opium kings) 但对英国来说,鸦片的使用目的主要并非为享乐,而是用来调制药物。 反而,他们会将鸦片纯化后而提炼吗啡、海洛因,这些毒品反而在英国比较流行。 (陈泳翰:〈历史课本以外的鸦片〉) 由此可见,英商是想赚钱就肯定的,但是否坏到损人利己,我想就未必了,毕竟英人自己当时都认为吸食鸦片问题不大,当时还没有「毒品」的概念,只不过是没有想到中国人上下都吃,而且吃到断不了瘾。 好吧,不管你英人如何狡辩,林公此次来到,是要取人头的,没有容许空间: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公案》) 林公义正辞严,要求英人将还留在中国本土的鸦片全部交出,并保证以后不再卖鸦片给中国! 英人不信,继续买卖。 或许你会疑惑,为何英人这么老定神闲? 大家有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事关清中叶嘉庆、道光年间朝廷实施过太多次禁烟,但最后都徒劳无功,除了执法力度不大,另外一个原因,英人发现只要贿赂中国官员,中国官员就会「特事特办」。 「林公这次要多少银两?我们英人懂得做的。」 「素知中国官场办事大抵虎头蛇尾,初时雷厉风行,隔了几个月,只须输金运动,就可烟消火散的,故尔接到移文谕单后,竟如无其事,搁置一旁!」(《林公案》) 但林公却似乎没有丝毫退让: 「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渝,法在必行,且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林公案》) 英人嗤之以鼻。好吧,话是说得漂亮,别阻我们做生意就行了。 二月初十(3月24日),外国商人仍不肯交烟。 林公心想:他既藐玩我的公事,难道我就罢了不成?(《林公案》) 「即令提督关天培,调集师船分堵港口,并派兵看守英人商馆!一面传令外商,须待趸船鸦片尽行缴出后,方准开舱交易!」(《林公案》) 广州出海交通被断绝了!广州十三行的商舖被围封了!这次真的是惹出祸了! 英国商业监督义律,和另外350名外商,在广州十三行内进退不得,商人情急之下,决定交出鸦片1,037箱。 「太少了!你当我傻的吗?继续封锁!」 义律和外国商人在商馆被软禁长达六个星期,有外国人秘密运送粮食给他们,他们是饿不死的,但商馆里一切家务和事情都要自己办理,更严重的,他们是缺乏了人身自由! 当时英国在中国附近海域只有两只小船,这两只小船是无法来救他们的。 你想一想就害怕,设想你明明在中国做生意一直以来都相安无事,之前查禁也是草草了事,但林公突然杀个措手不及,你怎知他们会否将你们全部人头拿去处砍?你们被困在商馆是今天不知明天事! 义律投降。 外商共交出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的鸦片。 这批鸦片,于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运送到虎门。 然后,林公请示道光帝。 然后,林公挖了三个大坑,引水入坑,撒盐、石灰。 然后,林公邀请外国船长、商人、教士到场参观。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实行销毁,历时22日。 二万多箱鸦片,尽倒入虎门大坑中!全数销毁! 鸦片消失殆尽了! 林公生怕鸦片再来,要求英商出具「甘结」(即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 义律理睬你才是傻瓜呢! 「等着瞧吧!我们会回来的!」 第十六章:推倒最後一根稻草--林維喜案 上几回都是说到英国人来到中国的事情。 跟香港有什么关系呢? 坦白说,关系不大。 但我也要将当时背景解释得详尽,稍候大家才会明白鸦片战争。 大家才会明白香港为什么平白无故被割让了出去。 在中英打仗以前,还发生了一件事 林维喜案。 这件事就确切与香港有关。 上回说到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都销光光了,英商还有什么生意可以做? 他们的船舶暂且驶离广州,大部分英国人前往澳门,有些英国商船停泊在新安县(今香港)九龙尖沙咀一带海面。 生意都没得做了,货也全部上缴销毁了,这次在中国真的亏大本了。 生存还有什么意义?英商在香港同仇敌忾,无可奈何。 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是否愁更愁就不知了,酒也是要喝的,喝喝酒舒缓心情,打发时间很正常吧? 1839年6月20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有一群英商船水手喝到烂醉,走到尖沙咀的街上。 村民林维喜出场了,很不幸,他一出场就落地成盒。 他被英国水手打死了。 其实历史对这件事的描绘不多,但有人却运用非凡想像力设计这件事的发生: 「维喜被抬到沙滩上,眼睛还微睁着,嘴唇发乌,两只手握拳握得好紧,头顶肿得核桃那么大,紫红的血凝成块子了,灰色的衣衫上大大小小渗着好多血点。 善芳闻讯赶来,双膝一软,就跪了下来,拚命摇着维喜的肩膀大哭: 『阿喜!你怎么可以扔下我?阿喜!阿喜!』」(演然:《烟硝之始——林维喜凶杀案》) 本来,这件事情由清朝官府审理便了结。 但偏偏,水手是英国人。 中英正处于紧张关系,刚刚才虎门销烟,现在又林维喜案,谁知道中国官府会否秉公办理? 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派人给林维喜家属抚?金1500银元,希望家属不要上告官府! 大家看吧!当时的香港人命是多么不值钱的。 林则徐认为案情有异,命新安县知县梁星源仔细地查。 真相水落石出: 林维喜顶心及左乳下,各受木棍重伤。 英人围殴打死了人。 「杀人偿命,中外所同!交出人来!」林公义正辞严道。 义律心想:我交了人,他岂不就要接受你们大清非人道的刑罚?虽然他是犯了罪,但你们大清的司法体系也是难以相信: 「不交,他是英国人,我们英国人自己来裁决!」 林公续说: 「明明查有凶夷,私押在船,若违抗不交,是始终庇匿罪人,即与罪人同罪!」(林则徐:《信及录》) 义律不理。 结果,1839年8月12日,义律在威廉要塞号(fort william)上审讯了六名案犯,其中五人判骚乱罪,押往英国服刑,另一人无罪释放! 「岂有此理!你们英人在我大清本土犯了我国律例,就应按本国法律受审,你自己审犯,竟无一受审者要填命,哪有这样的道理?」 林公暴跳如雷,马上上奏道光帝: 「五月二十七日(8月12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维喜,被夷人酒醉行凶,棍殴毙命。 讯据见证乡邻,佥称系英吉利国船上夷人所殴,众供甚为确凿。 谕令义律交出凶夷,照例办理,将及两月,延不肯交,臣等给与论函,亦竟始终不接。 窃思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废法律,则不但无以驭他国,更何以治华民。 义律肆意抗违,断非该国王令其如此,安可听其狂悖? 而置命案于不办,任奸宄以营耘,坏法养痈,臣等实所不敢?? 此时义律与各奸夷均住澳门,前以装货为词,显有占踞之意, 今更种种顽抗,自应遵照嘉庆十三年之例,禁绝英夷柴米食物,撤其买办工人!」 (《林文忠公政书》) 话说虎门销烟以后,义律和大部分英国人都去了澳门居住。 林公见这群英人顽固不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8月15日,派兵封锁澳门。 8月24日,向英人下达驱逐令,要求英人立刻离开澳门。 8月26日,义律和英人上船回避,但英船还是停靠在香港、九龙附近。(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随着的数个月,中、英的船只开始有零星冲突。 包括1839年11月的穿鼻之战。 有英国商船仍强行驶入黄埔做生意。 提一提,这个黄埔不是香港的黄埔,是广州的那个黄埔。 义律马上派船到穿鼻岛进行封锁,以防止更多英国商船前来仿效。 然后义律看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29只兵船驶向英船。 中国船上挂上红旗。 英人以为是要开战,于是先发制人,炮击清船。 结果英方1人受伤。 中方15人死亡、30多人受伤、1艘帆船和3艘火船沉没。 英方首先获胜。 其次是同月发生的官涌之战。 林则徐生怕英人再度进攻,于尖沙咀以北官涌山(今香港佐敦附近)布防。 按林则徐说法,在1839年11月4-13日,英军向清军进攻了六次,但皆失败。 这次似乎是中方获胜。 但中英之间的冲突已经传至英国本土,大英帝国将会就两国之间的冲突作出最终裁决! 第十七章:英國備戰 虎门销烟、林维喜案、穿鼻之战、官涌之战等已经使中英关系陷入低点。 英商与清朝官员的冲突传至英国本土,英国议会就着如何解决英方在华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 「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 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一点点背景资料:十九世纪的英国,基本上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 但她虽为英国女王,却只是象征式的虚位元首。 这是因为在这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逐步完善。 下议院的权力增强,君主和上议院的权力有所削弱。 君主的象征性大于政治性,政治实权掌握在下议院多数党领袖当中。 在香港,我们会看到很多维多利亚女王殖民的踪影,如维多利亚港(维港)、维多利亚公园(维园)。 维港两岸的景色很美,至于维园,mirror姜涛经常到那里打篮球,大家可以去看看。 返回正题,当时有很多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很同情中国官民。 毕竟英商卖了这么多鸦片给中国,从中赚取暴利,而中国人民深受鸦片之害。 中国皇帝禁烟心切,也是情有可愿。 中国的做法可能是过于激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地方。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时候抗议: 「中国没收了我们的鸦片!他们应该赔偿我们!不然,英国政府也应该赔给我们!」 英国东印度公司真的口若悬河,肆无忌惮,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大的口气? 其实,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间特许公司,由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特许他到印度进行贸易。 但这个特许状,慢慢便给予这间公司贸易以外的权力,包括在印度的统治权和军事权。 真是一间横行无忌的公司! 中国的鸦片进口,基本上都是经这间公司造成的!当时中国政府禁烟,这间公司便决定继续走私贸易。 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曾被时任两广总督邓廷芳多次传召停止鸦片贸易,义律也答应了。 但英商们根本不理睬义律,义律也就没有办法。 在林则徐查办禁烟,英商们害怕了,找义律。 义律叫英商交出鸦片,英商不肯。 义律便跟他们签了合同,保证他们交出鸦片后,中方会赔偿英商的损失。 当然大家都知道故事结局,就是英商交出二万多箱鸦片后,便没了。 英商当然震怒,与东印度公司,抗议到英国议会来。 「我们签了合同!你们是保证我们的损失!中国不赔给我们,你们就要赔!」 义律啊义律,本来这件事就是英商与中国人的民事纠纷,你非要借着英国官员的身份与商家签署合同,将这事上升到政治层面。 好吧!虎门销了的二万多箱鸦片不是一个小数目。 英国财政部其实也难以赔偿这么大的金额。 虽然英国人都同情中国人民深受鸦片之害的遭遇,但无可否认的是,英国官员在中国的确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对待。 很多英国公司也表示,中国没收英国鸦片和软禁英国商人的行为是「侵略行为」!英国政府需要借助武力,给英国商人永久安全的贸易环境! 与此同时,时任英国执政党「辉格党」非常脆弱,人们普遍认为辉格党办事不力,无法保护英国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 第一反对党保守党乘机跳出来,大骂辉格党的无能: 「你们缺乏远见和预防!看!我们英国臣民在中国被欺负得什么样?」 保守党将「在华办事不力问题」视为击败辉格党执政的机会。 于是,有保守党议员于 1840 年 4 月 7 日,在下议院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矛头直指抨击当时的外交大臣巴麦尊。 为什么要抨击巴麦尊呢? 巴麦尊是何等人物? 因为巴麦尊是执政党辉格党的外交大臣,他是激烈的主战派。 而辉格党于早两个月作出了一个举动: 派遣一支海军舰队前往中国沿海。 鸦片战争要开打了。 巴麦尊支持与中方开战。 理由很简单,在巴麦尊眼中,被销毁的鸦片应被视为财产!而不是违禁品!因此中国必须对其销毁行为进行赔偿! 保守党大骂巴麦尊: 「反对开战!鸦片被销毁的问题,不应全怪中国政府!你们执政党做了什么好事?」 「鸦片贸易本来就是不道德的!鸦片本来就毒害中国臣民!」 「你们党在战争以前无法保护在华英商的权益!这就是你们失职!下台!」 两党在就着应否向「辉格党政府」投出「不信任动议」展开了三天激烈的辩论。 假设动议通过,辉格党将无法执政。 三天过后,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就着「对辉格党政府的不信任案」进行表决。 结果如下: 271票反对、262票支持。 反对多于支持九票。 议案无法通过。 辉格党继续执政! 反战派保守党无法扭转已成定局的中英战争! 我们看看巴麦尊是如何向道光皇帝发出最后通牒,并进行宣战: (这次我引得比较长,因为这封信写得挺有意思,大家或要些许耐心) 「伦敦,1840 年 2 月 20 日。 ??荣幸地通知中国皇帝陛下,英国女王陛下已派遣一支海军前往中国沿海,以要求中国皇帝对??英国臣民和英国王室的所造成的伤害和侮辱进行赔偿?? 中英之间的商业往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较长时期内,我国政府允许英国臣民在中国境内居住,进行贸易。 因此,英国臣民相信中国政府??不少人以商人的身份定居广州,并将大量财产带入该市。 ??尽管英国君主与中国皇帝之间没有签订任何条约,但英国臣民仍然继续向中国进行贸易,并对皇帝的公义和诚信充满信心。 ??但英国政府非常遗憾和极其惊讶地得知,去年,某些官员在中国皇帝的授权下,对在广州和平生活的英国居民实施了暴力侵害。 ??这些诉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英国臣民进行的鸦片走私贸易。 中国的法律似乎禁止鸦片进入中国,并宣布所有带入中国的鸦片都将被没收。 ??女王陛下不能允许居住在国外的臣民受到暴力对待,遭受侮辱和不公正; 当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女王陛下会确保他们得到纠正。 ??现在,虽然中国法律规定禁止进口鸦片, 但臭名昭著的是,多年来鸦片进口一直受到广州当局的纵容和允许; ??中国当局对这项法律的蔑视程度如此之大, ??北京政府知道这些事吗? 如果中国当局确实知道自己官员蔑视国家法律,依然没有理会,这样做实际上就废除了自己的法律,允许自己的官员犯法,就好像不存在这样的法律一样。 如果中国政府说它不知道自己官员蔑视国家法律??却知道引入鸦片的外国人违反了该法?? 那么外国政府可能会问,像中国这样警惕的政府,怎么会睁一只眼,看到外国人的违法行为;闭上另一只眼睛,无法看到自己官员的违法行为? ??英国政府对此类诉讼提出抗议, ??大量原本在广州过著平静生活的英国商人,突然被囚禁在自己的房屋中,失去了中国仆人的援助,并被切断了一切食物供应,并受到饥饿死亡的威胁。 ??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胞的生命,负责人(义律)最终向商人发出了命令(要求他们交出所有鸦片), ??无疑是希望拯救广州的英国商人免遭死亡,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做以下事情达到完全满意: ??第一、英国政府要中国政府将货物(被没收的鸦片)的价值(金钱)归还给他们(英国商人); ??第二、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关于英国女王陛下的负责人(义律)所遭受的侮辱; ??第三,英国政府要求中方保证未来英国公民在中国的安全; ??由于英国与中国相距甚远,且此事事关重大,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中国对这些要求的答复, ??英国政府决定立即派遣一支海军舰队前往中国沿海,以支持这些要求,并让中国政府相信英国政府对此事的高度重视,这件事不容拖延。 ??远征军指挥官已接收命令, 在他抵达中国海岸后,立即封锁中国主要港口,拦截、扣押并扣留他可能遇到的所有中国船只,并占有一些中国领土??直到一切完成并执行到令英国政府满意为止。 ??签署人(巴麦尊)借此机会向中国皇帝大臣阁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lord palmerston to the minister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1840)) 简而言之,就是英国不满清朝处理鸦片和英国商人违法的问题,因为清朝并没有一视同仁对待自己官员。 对英国来说,清朝贪污的人则没有惩戒,反而惩罚英国人,这是双重标准。 事情升级至此,英国政府(执政党辉格党)已经没有办法,决定运用一贯的「砲舰外交」,通过展示自身武力,迫使中国接受其要求的外交政策。 可想而知,清朝不会这么容易就范。 所以,英国政府组织一支东方远征军,由义律的堂弟懿律担任海军统帅兼全权公使,义律反而为副帅,前往中国。 这支远征军将到中国本土,以武力强迫中国屈服! 这完全是帝国殖民主义的做法! 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战争的发展。 第十八章:邊談邊打--鴉片戰爭(上) 1840年6月,中国广州海面上出现了一支英国舰队。 全权代表懿律,副帅义律,率领军舰16艘、武装轮船4艘、运输舰28舰、陆军4,000人,到达中国广州。 懿律并没有打算与清朝消耗,反而是想迫使清朝答应英国的条件,所以便驶离了清军守卫森严的广州。 这就惨了。 是清朝惨了。 因为在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加强了这一带的海防,并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虎门添建300门炮台。 但英军没有意欲在广州打仗。 清朝的布防似乎没有用武之地。 懿律带领着船队一路北上。 7月2日,去到福建厦门。 英国船队举白旗,表示非战之态度。 懿律希望递上外交大臣巴夏礼写给道光帝的信件。 清朝守军拒绝。 更向英军开火。 懿律决定不在这里跟清军耗时间,继续北上。 7月4日,英军驶达舟山群岛,即在浙江省东北部东海海域。 英军要求清军投降。 清军拒绝。 7月5日下午2时,只用了9分钟。 英军便摧毁了清军的兵船和岸炮。 清军总兵张朝发中弹身亡。 定海知县姚怀祥投水自杀。 英军登陆舟山群岛上的定海。 定海失陷。 7月20日,英军尝试在宁波、镇海递上巴夏礼的信。 但仍遭到清军拒绝。 8月,英军继续北上,直逼天津大沽。 道光帝知道定海失陷,英军直逼天津大沽炮台,大怒,大骂林则徐: 「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筹办夷务始末》) 意思即是,要你断绝与外国通商,又办不成,要你逮捕相关人士,又捉不了人,今天反而给我制造更多麻烦!林则徐!朕这么信任你,你对得起朕吗? 道光啊道光,你可不要「打完斋唔要和尚」,即英文的「危险过了,上帝就忘了。上到岸了,就不再祈祷」,林则徐被派到广州处理鸦片,你也是有份答应的! 另外,道光帝容许直隷总督琦善在天津大沽接收英国信件。 「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宣宗成皇帝实录》) 琦善看到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本来则不想打仗,知道自己也打不过,正好道光帝也想看看英人的信件,所以琦善认为一切都好办了。 琦兄首先写了信给道光帝,前半部分大骂林则徐怎样不好,后半部分则呈交英人的要求。 接着,琦兄安抚英人,说什么都好商量,之前广州禁烟一事,是林则徐措置失当,清廷会安排好赔偿,以后英国人可以继续到中国做生意,一切都好商量。 懿律听后,觉得琦善也是知情达理,懿律反正就不想在北方打仗,而英军在北方也因天寒而多病,于是懿律便带英军会广州候等道光帝回复。 道光帝听到琦兄凭著「三寸不烂之舌」便安抚好英军,不费一兵一卒,觉得他立下大功,马上革了林则徐的职,由琦善接任两广总督,并出使钦差大臣。 不得不说,琦善真的是外交人才,他的面面俱圆,使双方暂且都搁置争议,得到满意。 话说道光帝收到巴夏礼的信件后,认为英人只是想为之前的在中国的英国侨民讨个公道罢了,那这样就易办了,不需要打仗,只要换走林则徐、恢复贸易便可解决问题。 不过,道光帝和琦善却小看了英国的狼子野心。他们这次来,并非仅仅赔偿和道歉就解决到问题,还希望清朝割让海岛和平等外交。 但天朝大国怎会与其他蛮夷平等外交?更何用说割让土地? 稍候道光帝和琦善将会遇到麻烦。 过了四个月,1840年12月,广州。 懿律生病,义律作为英方全权代表。 琦善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 义律:我们提出的条件,你们接受不? 琦善:请稍等一下,我们还在商量?? 义律:商讨什么?都几个月了,要不就全部答应,要不就开战! 琦善:且慢且慢!我们愿意赔偿的?? 义律:那割让海岛呢? 琦善:那倒有点困难??圣上不允许?? 义律:那这样吧!你给我们增开厦门、定海为通商口岸,那就不需要割让海岛! 琦善:没问题,万事好商量!容我先请问一下陛下,再回覆你! (道光帝回信:英人「凶心未已,诡诈多端」!他们还未撒出定海!开什么港口?) 义律:怎么样?肯增开通商口岸吗? 琦善:(眉头一皱,心知不妙,皇帝不肯答允)没事,万事好商量!我还在请示圣上呢,请稍等一下吧!别急。 (一个月后??) 1841年1月7日。 义律:还没有回复?你们是有心拖延是吧?我没法再等了!那我就先兵后礼了! 英军炮击虎门第一门户:大角、沙角炮台。 清军死伤700余人,英军38人受伤、无人死亡。 清军死伤惨重,士气低落,琦善马上拨银两给清兵,以作慰劳之用。 1月8日,英军打算下一步进攻虎门第二门户:横档岛。 英军递信给广东水师提督,若清军愿意讲和,便会停战。 琦善答应。 英军驶出虎门。 琦善:义律,稍安勿躁!我们愿意谈!愿意谈! 义律:别再耍我们!快答应我们的条件! 琦善:好好好!英军可先在附近稍作休息! 琦善离开谈判桌,叹了口气: 拖得一时就一时吧!道光帝不肯答应义律的要求,义律又不肯答应道光帝的要求,我们又打不过人,究竟是如何是好呢? 1月20日,琦善草拟了一份《穿鼻草约》,包括割让香港(这里有争议,是香港岛和是香港仔)、赔偿600万银元、广州开放贸易、中英平等外交。 琦善:义律,这份协议希望你们会满意! 义律:很好、很好??且慢??你们的官印未盖? 琦善:噢!我正在上奏给圣上,所以未盖官印。 义律:暸解,那暂且这样办吧!(不错,可以拿到个香港岛)我们一星期后再谈吧! 琦善:另外还有?? 义律:还有什么的?别拖拖拉拉! 琦善:抱歉抱歉??关于广州沙角一事,沙角好像被你们英人取了?? 义律:噢?没事,还给你们就是了。 琦善:谢谢! 约一星期后,香港水坑口居民看到英国士兵严肃行军?? 什么?他们还举行了升旗仪式! 义律:哈哈!这里(指香港岛)从此便是我大英帝国的领土了! 一星期后,1841年1月27日,广州。 琦善:不好意思,之前说割让香港一事,能否改为「借让」? 义律:什么意思? 琦善:我们当今圣上不容许割让土地?? 义律:那是你们的事!反正我们就是要香港,你们内部自己谈好! 琦善:还有一点?? 义律:? 琦善:不如我们之前的草约索性就不用圣上批准吧!我们私下了结事情好吗? 义律:?????????????? 义律:(心想:当我傻子不成?)不行!怎么可以这样改?你们皇帝当然要签名答允才能作实!他若不签,我们就再来一仗吧! 琦善:(心慌)好的好的,我再请示圣上吧! 同日,北京。 道光帝得知广东大角、沙角失守,大怒: 「传令下去!向英吉利蛮夷宣战!」 三日后,道光帝得知琦善擅自割让香港给英人,大怒: 「传令下去!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抄家!另派奕山为靖逆将军,到广州准备迎战!」 一个月后,2月26日,广州。 义律:怎么琦善还未来?他又要再耍我们是吧?我们英人是这么好欺负的么?传令下去!开炮! 英军向虎门发起总攻,炮台尽毁。 英船驶入黄埔。 3月2日和3日。 英军攻克琶洲炮台和琵州炮台,直逼广州。 然后,英人与清兵在广州交战。 结果不言自明。 自5月21至25日,英军以死9人、伤68人的代价,击败2万清兵。 5月26日,奕山求和,与英人签订了《广州和约》。 奕山求和后,竟向道光帝上报「大捷」,「逆夷被击及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奕山!你真的很怕被皇帝责罚! 道光帝听后大喜: 「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 道光帝不欲继续歼灭英军: 「给他们一些颜色教训就算了,战争就这样结束吧!」 奕山回信道光帝,指出英商得到圣上批准可以通商后「额庆欢忭,免冠感伏,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 道光帝以为战事已经完结。 第十九章:清廷戰敗--鴉片戰爭(中) 另一边厢。 英国外交大臣巴夏礼得知义律私底下与琦善签订《穿鼻草约》,大怒: 「什么狗东西!这样的协议也能签?你有放我们大英帝国在眼内吗?你有放女王陛下在眼内吗?这么少的利益是给狗吃吗?义律,你丢了我们大英帝国的面子!」 「来人啊!把义律撤了!换东印度公司陆军少将砵甸乍作驻华全权代表!」 砵甸乍,这个名字在稍候时间将会深深烙印在香港的历史当中。 8月10日,砵甸乍到达广州。 砵甸乍:尊敬的两广总督祁贡,您好!我是砵甸乍,将取代义律全权负责对华事务。请中方全权大使根据《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内容展开停战谈判,在谈判结束以前,我们将会持续北上进攻,谢谢。 两广总督祁贡:?????? 英军北上。 8月25日,砵甸乍驶往厦门南水道。 砵甸乍:您好!我是砵甸乍,将取代义律全权负责对华事务。请中方全权大使根据《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内容展开停战谈判,在谈判结束以前,我们将会持续北上进攻,谢谢。 新任闽越总督颜伯焘:?????? 第二天,26日下午,英军进攻。 厦门岛南岸全部失守。 27日,英军攻陷厦门城。 厦门战役:英军战死1人、伤16人;清军战死300余人。 英军继续北上。 9月25日,英舰与2000陆军陆续抵达镇海。 砵甸乍:您好!我是砵甸乍,将取代义律全权负责对华事务。请中方全权大使根据《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内容展开停战谈判,在谈判结束以前,我们将会持续北上进攻,谢谢。 钦差大臣裕谦:?????? 10月1日,英军进攻定海。 定海失陷。 定海战役:英军伤亡约30人;清军死1000人。 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 镇海失陷。 镇海战役:英军死伤十余人,清军死者数以百计。 砵甸乍:您好!我是砵甸乍,将取代义律全权负责对华事务。请中方全权大使根据《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内容展开停战谈判,在谈判结束以前,我们将会持续北上进攻,谢谢。 清朝仍然没有回音。 砵甸乍:那我们就等一会儿吧,毕竟进入冬天了,不利于英军作战! 英军进入长达数月的间歇期。 另一边厢。 1842年3月6日,北京。 奕经:圣上!我有办法反攻浙江宁波、定海、镇海三城! 道光帝:此话当真? 奕经:珍珠也没有这么真!千真万确! 道光帝:那你去吧! 请大家欣赏一场小丑播送。 3月10日,奕经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在波、定海、镇海一带发起反攻! 奕兄啊奕兄,你用此计,真的想着到时候会有五只老虎扑出来咬死洋人吗? 好一个「五虎灭羊」!你清朝人的迷信还真的拿来当仗打! 不到4小时,奕经全军覆没。 这次真的是送「羊」入虎口,可惜主客逆转,洋人可不是羊,而是虎,把弱弱的清军的扫光光了。 这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唯一一场反攻。 以惨败作结。 英军趁势反攻,清军大败,退往绍兴、杭州。 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北上进攻乍浦。 乍浦之战:英军9人死亡、55人受伤;清军死伤1500余人,平民死难1500余人。 英军继续北上。 6月16日,英军进攻吴淞口和宝山。 两江总督牛鉴仓皇逃走,其他军兵也溃走。 长江之战:英军2人死亡、25人受伤,清军88人死亡。 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 7月21日,英军进攻镇江。 镇江之战:英军39人战死、130人受伤、3人失踪;清军共有570多人战死。 镇江失守,道光帝终于认清事实,决定「议抚」,心知无力再剿灭英军。 1842年8月14日,英军抵达南京,两江总督牛鉴乞和。 砵甸乍心想:一早跟我们谈不就很好吗?非要搞到现在的局面不成? 英军愿意谈。 8月22日,道光皇帝叹气: 「算了算了!他们要什么条件就给他们好了!」 8月29日,双方在英军旗舰「汗华」号上正式签订中英《江宁条约》,也即是《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重点内容如下: 一、大清和大英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友好关系; 二、清政府向英方开放五口通商,即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三、清政府将永久割让香港岛予大英治理; 四至七、清政府向大英赔偿共二千一百万银圆。 香港岛就是这样割给了英国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 这让我想起中学读的《六国论》,讲述六国皆以割地讨好秦国,结果愈割愈多,最终招致灭亡,清朝由此开割地的先例,最终招致灭亡!这部分且以苏洵的《六国论》的一段作结: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第二十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鴉片戰爭(下) 仗就打完了,这里说一点自己的感想吧!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南京条约》,的确是一份不利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次战争的失败,使列强看见中国外强中干的真实面貌,英国仅派了一支海军舰队,就打到清朝溃不成军。 「英国人来中国这么容易就捞到油水,那我们也不客气了。」 其他列强看见,纷纷争相仿效,中国与美国、法国随后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列强逐渐侵蚀中国领土,希望在中国得到优惠的关税、贸易优惠、赔款。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清朝实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等,希望透过改革增强国力,使中国步入现代化。 所以说,鸦片战争为何这么重要,有学者以为,这场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的威信大受打击,使中国步入「百年国耻」。 且说道光帝在历史上经常被骂到九血,甚么昏庸、软弱无能之类。 我觉得这实在对道光皇帝有点不公。 说实话,我们不能将所有鸦片战争的罪责推到道光帝一人身上。 我们经常很容易以一件事的成败去论断一个人的功过。 鸦片战争,他的确打输了。 但大家要想一想,当时究竟是什么境环? 十八世纪中末,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使英国的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增长。 然后呢,英国的军工发展非凡,出现了很多铁壳战船、军舰、大炮,英国已经摆脱冰兵器时代,进而使用现代武器,如燧发滑膛枪。 而清朝呢?还在使用鸟铳长矛,其实还未完全摆脱冷兵器的束缚。 你去用长矛打枪炮?别开玩笑了。 所以说,清军接二连三战败,是无可奈何的! 给你哪个皇帝在位都一样! 我相信「十全老人」乾隆再世,也难敌英人! 就凭乾隆帝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也只会运用中国引以为傲的冷兵器去对付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想必也会输得一败涂地。 其实,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差距,才造成清末战争的失败! 而道光帝坚持与英人打仗,除了因为他要保着天朝的面子,还有他没有意识到两国之间的军事差距! 所以一开始道光帝打算满足一下英国的要求便算,是以大国的姿态居高临下。 但英人却诸多要求,道光帝便打算教训一下他们,护着大国的面子。 但去到后来才发现,真他妈的不够打! 道光帝也是无奈,始终清承明制,继承中原王朝,一贯都是以天朝自居。 一直以来,清王朝南征北讨,差不多打遍天下无敌手! 要他相信天朝实力不及其他小邦,简直是不可能。 更何况传统中原大敌,都是在中原北方。 例如明朝害怕蒙古的入侵、秦汉怕匈奴、隋唐怕突厥、宋怕辽、辽怕蒙古等等。 怎想到海洋会构成致命威胁呢? 这就是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谬误! 如果真要清算清朝的战争失败,则不能只鞭打道光帝。 且看看前几任皇帝都干了点什么? 明末清初,有一群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们的目的是传教,但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技术。 所以你看明末的佛朗机炮、望远镜、钟表等,就是西方带来的文化和军事代表。 清初也不是没有的,但这些传教士很快便被清廷打压。 康熙帝六十年(1721)是这样说的: 「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雍正帝登位(1723)又立刻宣布禁教: 「中国有中国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于中国,亦如中国之教,岂能行于西洋。」 传教士无法留在中国传教,也带不来西方发展的文明技术了。 至于清朝一贯实行的海禁,同样不利于清朝与西方文明的技术交流。 你们不怪罪前朝实行海禁的皇帝了? 海禁是禁了海盗,是禁了郑成功,但也禁了贸易,禁了技术交流! 顺治海禁、康熙海禁、乾隆又仅限一口通商! 清朝就是这样在前期错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机会! 可惜可惜! 道光帝也不算是个坏皇帝,见到中国上下饱受鸦片之害,果断禁烟。 至少做了前朝几代做不了的事。 说实话,禁烟不是这么容易办得到,你看有多少官员从中得益? 禁烟会威胁到多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就好像政府今天要推行改革,但会威胁现在受益的人,这些人会群起反对。 最后改革往往不了了之。 所以道光帝下定决心禁烟是一大成就。 当然我们也要感激林则徐。 至于你说清朝官员贪污问题,收英国人贿款,我觉得是没办法处理。 因为这个问题太根深蒂固了!是体制内的问题。 清朝贪污的问题,不是自道光而始,你看看乾隆盛世是的和珅! 所以也不能全计算在道光帝的头上! 后续战败的事,是道光帝也无法改变。 始终中英的武力差距太大。 这里有个小插曲: 大家看到《南京条约》要求清朝向英国割让香港岛对不对? 但其实去到签《南京条约》之前一年,英国的原先执政党辉格党已经下了台。 还记得辉格党吗?就是那个坚持打仗的政党。 而取而代之的,就是反战的保守党上台。 所以,执政党保守党外交大臣阿巴甸在1841年已经向砵甸乍发出了新的训令,撤回割地的要求! 什么?为什么后来香港岛又割让了出去? 因为「山高皇帝远」,砵甸乍在1841年12月去视察过香港岛的发展,发现发展得不错。 那就管他是什么新训令啦!照将割让香港岛放在《南京条约》的条文里! 所以,历史最后也是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好了 !鸦片战争到此为止!香港岛正式进入英殖民政府的统治!(注意:仅仅是香港岛,并非整个香港) 第二十一章:香港開埠--砵甸乍之治 前几章所说的鸦片战争的缘起、经过和结果,好像是说远了,除了林维喜案是在香港本土发生,其他的事件好像与香港没有直接关系。 但其实又不能这样说,因为鸦片战争对香港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要说香港的历史,不得不在鸦片战争这件事上暸解多一点,这才能暸解到为何后来香港是由英国人殖民统治了一百多年。 且说香港曾海盗横行,又没有大型基础建设,天气又潮湿炎热,连清人也看不上眼: 「香港蕞尔一岛耳,固中国海滨之弃地也。丛莽恶石,盗所薮,兽所窟。」(〈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王韬,结集于《弢园文录外编》卷8,1883年) 这里的环境差至,在1843年5月到10月,此地居然发生疫症,合计有25%英军死亡,砵甸乍和其他香港官员都要到澳门避难。 英国人发什么瘟,非要香港这片地不可? 其实,英国人本来对中国领土的第一选择并不是香港。 是在浙江定海县舟山岛。 对英国来说,中国实在距离英伦海峡太远了,英国人希望在中国附近能有一地方便商人存货和侨居。 虽然清朝肯开放广州进行通商,对洋人来讲,广州不是不行,但始终清朝官员限制一定数量的洋人在此地居住,而且当地有清兵驻守监督,洋人始终住得不自在。 大家还记得英人派了马加尔尼使团来见乾隆皇帝吗?当时马加尔尼就请求乾隆帝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座小岛供英商居住、存货和停泊船只。 乾隆帝嗤之以鼻。 英人一直都爱舟山,那后来为什么又变成割让香港岛呢? 因为在181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勘探珠江口海图,发现邻近的香港有「水深港阔」的优势!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英人来到装载货物的商船,很多都是大型帆船,这些船最怕就是港口不够深,然后搁浅,所以香港港口的「水深」,吸引了不了商船靠岸停泊! 「趸船载烟(鸦片),不进虎门海口,停泊零丁洋(香港和澳门之间)中之老万山、大屿山等处。」(〈鸿舻寺卿黄爵滋奏折〉) 好一个「水深」!真是应验了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你以为有用的东西,别人看不上眼;你自为没用的东西,反而在别人眼中是瑰宝! 后来鸦片战争中义律与琦善谈判,琦善私下草拟了《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出去,也是迎合着英国人口味。 在《南京条约》未签订之前,其实英国人已经根据《穿鼻草约》的条文插旗香港岛,清朝也拿他们没办法,情况就有点像数百年前葡萄牙占领屯门一样,官兵对这些蛮荒之地其实不大管理。 1841年1月25日上午8时15分,英国人登上香港岛的水坑口(今上环水坑口街),海军陆战队登陆于26日到达,升起英国国旗,并施放礼炮,宣布正式占领香港岛。(爱德华·贝尔彻在《环球航行记》) 当时香港是什么环境呢? 人口稀少到不足一万人,只有3,650人聚居于20条村落,另有2000渔民,有点寸草不生的感觉。(《香港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二年的回顾》) 英国人刚来到,发现这里的村民相当温顺,竟然没有什么的抵抗行为! 一位英国军医这样说:「他们似乎勤奋而温顺??从各方面看,他们似乎整体上性格很平和;对于改受英国统治,看不出他们有明显的赞同或厌恶。」(k.s mckensize, "narrative of the second campaign in china") 这其实也不意外,香港这个地方的百姓,始终距离中原王朝的统治较远,离心力较强,以前官员往往也不大理会这个地方的发展,所以对于谁管治他们,他们也没有所谓,反正生活也是要靠自己。 不得不说,英国人治理香港也是有一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去到1842年初,鸦片战争还未结束,香港已发展成人口15000至20000的热闹小城,而且建有不少设施,如邮政局、道路、监狱、政府大楼、法院、码头,甚至有妓院、赌场等等,这摇身一变吸引不少广东的华人前来居住。(高马可:《香港简史》) 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1842年10月,在中国的英国全权代表砵甸乍宣布「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 这一宣布可不得了,既不会激起香港人对英国管治的反对,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来。 1843年4月5日,维多利亚女王颁发《英皇制诰》,为香港的宪制性文件,香港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依照《制诰》,砵甸乍于6月26日正式成为香港首任总督。 这里轻轻解释一下何谓「香港总督」一职。 香港总督(简称「港督」,governor of hong kong)由英国君主任免,直接向英王/英女王负责,是英国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简单来说就是「土皇帝」。 虽然港督由英王/英女王任命,但推荐人选的人往往是英国首相,所以总督不是英王/英女王直接拣选,英王/英女王的任免纯粹是走个程序,毕竟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并没有实权。 港督的权力极大,没有固定任期,有立法、土地批售、法官及公职人员之任命、赦免罪犯及法官之任期等权力,而主持香港的行政机关行政局和立法机关立法局,并委任两局的议员,为香港政务之最高决策权力。 而且港督是兼任三军总司令,即同时拥有控制驻港英军的权力。 在1860年前,香港总督有三个特殊的重要任务:与中国进行谈判、休护英国在华权益、确保香港经济发展。(高马可:《香港简史》) 随着1860年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英国外交部接管了对华事务,港督的外交权才减弱了。 总言之,港督基本上想在香港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有时候「山高皇帝远」,英国政府的施政方向与港英政府都未必是一致的,稍候章节说到我也会解释一下。 砵甸乍上任后,马上成立香港政府,设立行政局、定例局(即立法局,立法机关)和最高法院。 定例局最初连总督在内,只有四名成员。 所以砵甸乍想过什么法律,基本上都能通过。 但是,这种大权在握的梦想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因为商人不喜欢他。 砵甸乍不是一个面面俱圆的人。 他说了做什么就做什么。 正如一开始他被委派与清廷根据《巴夏礼致中国宰相书》谈判,清廷不肯,他就打,打到肯谈为止。 在签了《南京条约》后,中国已经开了五个通商口岸。 但仍有英商走私鸦片。 砵甸乍认为,这就是他们不对了,要求他们不要这样做。 所以进行走私鸦片的英商,一律视砵甸乍为眼中钉。 结果,砵甸乍这个香港首任总督,只是做了317天,一年都不足,就卸任回国了,成为香港史上任期最短的港督。 第二十二章:富爭議的「中國通」--戴維斯之治 砵甸乍爵士卸任后,很快英国政府便任命了新的港督管治香港。 戴维斯、文咸、宝宁三人分别任香港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的总督。 他们在香港的管治可谓困难重重。 因为刚开埠的香港实在太多问题了! 先从戴维斯说起。 戴维斯的任期为1844年5月8日至1848年3月18日,约四年左右。 「大家好,我是戴维斯,我是你们的第二任港督。」 「你们今天吃了饭吗?」 香港市民听到后,哗言。 「什么?我们的港督竟然会讲我们讲的话?」 没错,你没有听错,他的确会讲中文。 与上任港督不同,虽然他是英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他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毕业后,1813年,他以18岁之龄来到广州,后来跟随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商馆学中文。 不学还好,一学,他迷上了中国文化。 他的天资聪颖,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与中文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英国人要学习中国小说作品,都要看一本书叫做《chinese novels》。 这本书便是戴兄写的。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chinese moral maxims》,收集了中国的好字好句,时刻作提醒之用;《the chinese》(中国人: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述),介绍了当时中国的面貌和发展;《sketches of china》,表达自己对鸦片战争的看法;《china: during the war and since the peace 》(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chinese miscellanies :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notes》 (中国杂记:散文和笔记集)。 他绝对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汉学家。 而且,他也是个很出色的翻译家,年仅二十岁就翻译「觉世名言」短篇小说「三与楼」至英文 。 他的中国语文能力和水平,很快得到英国的重视,将他提拔。 还记得英国派遣的阿美士德使团去见嘉庆皇帝吗?当时年仅廿一岁的戴维斯便获邀加入,可见英国对他的重视,后来英国更委任他为驻华商务总监。 他成为总督后,便马上推广他热爱的中文教育,1845年,华民政务司向他建议政府每月津贴10元给8间中文学塾,他将此计划呈上英国政府,两年后,香港的华人私塾就有相应的资助。 而且他被推举为皇家亚洲学会中国支会会长,负责推广和研究中国和亚洲(尤其是香港)的艺术、文学和文化。 中文教育是办好了,但戴维斯发现,香港一点都不好统治。 在他上任之初,1844年6月,就有150彍海盗洗劫海边货仓,瘫痪香港与中国之间的贸易。 而且,香港什么都没有,很多人以为香港是欧洲罪犯、或是清朝流浪者、无业人民的聚居地。 1844年7月,香港库政司马丁(robert m. martin)认为香港情况很糟糕: 「在任何情况下, 香港在日后能成为贸易中心的希望极为渺茫。」("report of the island on hong kong") 「我看不出英国政府有何理由为香港花一先令。」("report of the island on hong kong") 1846年8月,《经济学人》是这样说的: 「香港现在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些鸦片私枭、士兵、官员和军舰水手的补给站。」 什么?林则徐不是已禁了鸦片吗?为什么还有鸦片私枭? 应该这样说,林则徐是禁了烟,但所有事情都会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除了在后来中国再次打输仗,列强要求中国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而事实上清朝上下吸鸦片已成气候,他们也学会本土种植鸦片,所以要他们戒掉一时三刻不这么容易做到。 同治八年(1869)《涪州志》记载:「远近有种罂粟,牟利倍蓰。」 「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土地上都布满了罂粟田。」(《领事麦华陀1872年度贸易报告》) 说远了,戴维斯当时面对的局面,就是砵甸乍留下的烂摊子。 「反正我是中国通,怎不能从中国历史找些经验学习?」 「那就快刀砍乱麻吧!」 1844年6月,颁布《1844年华人保甲条例》、《1844年禁止赌博条例》。 1844年10月,颁布《1844年人口登记条例》。 1844年12月,颁布《1844年售盐、鸦片牌照税条例》。 1845年1月,颁布《1845年三合会及秘密社团条例》。 www ?tt kan ?c○ 1845年8月,颁布《1845年陪审团条例》、《1845年简易司法管辖权条例》。 1847年1月,颁布《1846年人口登记及户口调查条例》。 1847年4月,颁布《1847年防治海盗条例》。 除此以外,还有《土地登记条例》、《公众法饮肆及售酒领照营业条例》和《售盐鸦片当押业拍卖商营业牌照条例》等等,总之条例颁布之多,震惊社会。 戴兄果然学习了中国的法家思想,是要「严刑峻法」治港,想迅速将香港打造成可宜居的城市。 他这样做,固然不得民心,因为破坏了很多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 他与砵甸乍一样,很多英国商人都很憎恨他。 因为戴兄没有好好兼顾这群英商的利益,反而这些法例使他们得不到任何好处。 「你凭什么来征收我们重税?」 「什么?妓女你也要收税?」 戴兄征收的税项真的多不胜数,烟草、酒精、拍卖品、婚姻和墓碑等等都有包括在内。 话说当时赛马是英国人的爱好。 戴维斯任内定期举行赛马活动。 他设立了「公使杯」,并私下出资200元作为冠军大奖,去鼓励大家参赛。 但,英商实在太不喜欢戴兄了。 竟然一匹报名参赛的马都没有! 戴兄也实在太尴尬了。 最后,戴兄与首席按察司晓吾(john hulme)闹不和。 但戴兄找到晓吾的把柄。 1845年,海军少将在英舰「hms亚金科特」举办舞会。 晓吾在场上饮醉。 戴维斯乘机大造文章,将其辞退。 晓吾回到英国后,不满,反告戴维斯: 「戴维斯的性格和经验,无法帮他安抚失望的殖民地侨民。 他为人冷漠、难以接近,个子短小,平庸无能,没有砵甸乍般的气派。 他喜爱中国文学,又能写出优美的拉丁诗歌,但其爱好和能力、并不足以赢得尚未开化、视财如命的侨民群体欢心。」(billy tong :汉学家港督:戴维斯爵士) 结果,伦敦推翻戴维斯辞退晓吾的决定,戴维斯被迫辞职。 戴维斯的辞职,对香港来说孰好孰坏? 我觉得两看吧,虽然上述讲了很多戴兄的建设,但他处理人事关真是有够糟糕的。 而且,他还有很多为人垢病的地方。 例如,他颁布的《1844年售盐、鸦片牌照税条例》,容许政府向鸦片商发售牌照,并向他们征收牌照税。 港府就能赚钱了,但人民就仍然饱受鸦片之害。 而且,他所收的人头税,更导致香港的中国人全体罢工罢市。 还有一件很变态的事,就是当时还有体罚。 大家听过什么是笞刑吗? 广东话即是「藤条焖猪肉」,即用竹或藤制成的鞭子、板子打受罚者的臀部。 可不是是简单的「打屁股」,惩罚的鞭,每打一下,是要打致肉已在里面烂开,但皮仍不烂。 每次惩罚,都要打12至36鞭不等。 想来也变态了。 但戴维斯更变态。 他曾说过说:「唯有施行中国刑法——包括笞刑、剪辫、戴枷及放逐,才能使华人罪犯恐惧,从而阻遏罪案,改善治安。」(周子峰:《速读香港史(远古-1949)》) 什么?他当华人是什么?这么严刑峻法有用吗? 难道他是深读韩非子、李斯、商鞅的作品? 在当时,香港对华人滥施鞭刑「几乎达到难以想像的程度。只要查一查巡理府法院的案卷即可看出,香港的鞭刑按人口比例大概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顿.凯希(james william norton-kyshe)的《香港法律与法院史》)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1846年2月25日,香港一天内竟有54人被执行笞刑。(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1845年3月,几乎每天都有人被公开行笞刑。 被鞭打已经够痛苦了,还要公开行刑?岂不是人格侮辱? 所以说,戴维斯时期的香港老百姓人命是不值钱的。 所以,他在1890年在英国逝世的消息传至香港,香港也没有什么悼念活动。 因为香港人在当时实在过得太苦了。 不管怎么说,香港开埠初年的环境真的不好住啊! 第二十三章:挽回民心--文咸之治 上回说到,因为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中国通」戴维斯总督黯然离场。 砵甸乍和戴维斯首两任总督,都为香港带来很多建设和发展。 但他们二人都不约而同: 在一片唾骂声中离去。 他们也不想的,毕竟他们也做了很多事情建设香港,有血有泪。 但始终,他们所推行的措施得罪部分利益集团,所以他们都不太得民心。 但第三位接任港督一职的文咸爵士不同。 他似乎是一位得到比较高支持度的港督。 文咸的港督任期为1848年3月21日—1854年4月13日。 他的任期内,中国也发生了两件大事: 道光帝驾崩,咸丰帝上台;洪秀全成立太平天国。 这两件事的发生时间相当接近,前者发生在1850年,后者发生在1851年。 道光帝仿似将一个烂摊子丢给他的下任,咸丰帝接手时还仅是19岁的小孩。 加油吧!咸丰帝!这是历史交给你的考验!勇敢去面对吧! 太平天国的发展,下一章我会聊到,因为它与香港也有一些关系。 好了,我们将焦点放到文咸港督。 文咸一上台,做了三件大事,挽回民心: 一件是,将自己的薪水暂缓发放! 老百姓:文咸万岁! 一件是,将前任港督戴维斯所留下的不合理税项全部取消! 英商:文咸万岁! 另一件是,他在定例局委任两名太平绅士为非官守议员。 什么意思呢? 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 首先,太平绅士是由港督委任民间人士,担任维持社区安宁、防止非法刑罚的职衔。 这个制度,在中国并没有,主要来源自英国。 自砵甸乍时期开始,港督便会委任一些人担任这个职位。 你可别想着什么人都有机会,一开始能担任这个职位的,全属英国洋人。 直至1878年伍廷芳被委任,才有了华人担任太平绅士的先例。 英殖民统治结束后,香港特区维持了这个制度,所以你会听到现时还有什么什么太平绅士,这就是由1843年香港开埠留到现在的。 现在定例局可由非官职的太平绅士担任议员,反映了定例局不再全部是政府机关的人,立法机关也能有其他派别代表。 这很大程度上安抚了其他在港的英国人。 非官守太平绅士:文咸万岁! 然后呢,文咸着手搞社会建设。 1848年11月,文咸建成了香港第一所公立医院。 你别简单小看这件事情!因为当时香港的医疗设备是十分落后的! 而且卫生情况非常差! 1843年,英军驻港卫戍部队中有近百分二十五的人死于疟疾! 1850年,香港一年有百分之十的欧裔居民染病死亡! 所以有公立医院的出现,对香港的公共卫生是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文咸也兴建了港督府。 什么?港督府也算是社会建设?他自己私心是吧? 说老实话,我也觉得是他自己的私心,毕竟港督府除了他还有谁能享用? 但话说就是这么有趣,就是除了他,继任的港督都能享用。 因为在港督府建成之时(1855年),他已经卸任。 这个建设后来回归改为「礼宾府」,即现在特首居住的地方。 所以,港督府也算是一个「良心建设」吧?毕竟它能惠泽后人。 另外,文咸更开启了一个大型计划: 「文咸填海计划」! 正所谓香港「山多平地少」,文咸也留意到土地不足的问题! 「那就填海解决吧!」 什么?不是有那些维护环境卫生的环保人士吗?填海不是破坏自然生态吗?他们没跑出来反对? 傻瓜,二百年前的香港,哪有什么时间去想环保?环保是这近几十年才有的概念。 但这样说,就算不想到环保的问题,二百年前的香港,要去填海,也是浪费人力物力。 文咸是基建狂魔吗? 也不是,文咸只不过是顺水推舟。 因为在他提议这个计划的前一年,皇后大道中北面的房屋发生大火。 而且这个不是简单的火种,它一烧起上来,烧了四百多座房,造成三十多人死亡。 没办法,旧时候的香港还没有健全的防火设施,居民的居住环境往往很简陋,所以一大火上来,往往「火烧连环」。 好了,火烧完了,剩下的瓦砾,怎么处理?剩下的无家可归市民怎么办? 「那就将瓦砾推到附近岸头,填海造地吧!」 不得不说,文咸是有点小聪明,这样既化解了瓦砾的处理问题,又能安置失去家园的居民,又不会激起百姓对填海造地劳民伤财的反对! 所以,大家现在去到上环及中环西部沿岸,即文咸东街、苏杭街及摩利臣街一带,就是文咸填海填出来的! 这个填海计划,是香港史上的第一个填海工程!后来香港的不断填海造地,也是在学习文咸! 好了,地是填了出来。 但别说笑,文咸又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 香港很多地都没英商想买来发展! 笑了,如果笔者有能力穿越到二百年前,必定将港岛地段的土地,有多少扫多少。 港岛嘛,不是遍地黄金是啥? 但二百年前的香港,大家对这个地段都没有信心,毕竟什么都没弄好,只是在开埠初期。 而且还存在很大的治安问题! 大家还记得张保仔吗?张保仔当时投降清廷,大家都乐滋滋的。 但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徐亚保和十五仔继张保仔之后,成为香港势力最大的华南海盗! 更甚者是,海盗这一行,也引来外国人的兴趣! 文咸年间,居然有英籍海盗洗势葡籍商船,这不就是「洋鬼打洋鬼」吗? 这些海盗问题,也是搞到清政府很难受啊! 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英人与清廷本来是仇敌,因大家都有共同敌人,笑死,现在竟然合作,共同剿敌! 「人来啊!凡能捉拿徐亚保本人者,赏五百磅!捉获其他榜上有名的凶犯,每名赏一百大洋!」(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在文咸的大举扫荡下,海盗问题算是解决了下来。 治安问题是解决了,但英商对于买地仍不放心。 其实早在砵甸乍的年代,砵甸乍已有卖地的打算。 因为卖地对港府来说,就是一个无本生利的生意,卖了地出去,港府可以赚一笔;英人在买地后盖房子,港府又可以持续性地征收他们的物业税、地税和差饷。 即使到了现在,卖地仍然是港府最大收入来源之一,占收入的两成多。 但商人始终是商家头脑,他们觉得买地不安全。 「你们都没有设立土地使用年期!我怎知道你什么时候收回土地?」 好吧,砵甸乍让步,将土地使用年限改为75年。 「75年?太短了吧!再延长多点!」 当时砵甸乍已卸任,接任戴维斯不肯延长。 「你不延长那我们就不买了!」 文咸接任,非常慷慨: 「各位稍安勿躁,我将土地使用权延长至999年,各位客官意下如何?」 大疯狂了吧?999年?那不就是永久使用的意思? 叫文咸为「慷慨」先生实在不过份。 文咸不是傻的,他是参考了当时同时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他们政府便是将土地延长使用权至999年,结果卖地非常成功。(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有了新加坡的先例,文咸去推行相关措施时,也就更有信心了。 结果,英商非常满意文咸的做法,很快便将政府的卖地一扫而空,港府赚个盆满钵满,英商也买了这些地去兴建很多楼宇建筑。 文咸的管治手腕确实有一手,怪不得他能成为民望相对高的港督! 文咸管治香港之时,经常不在香港,因为他同时身兼全权公使及商务总监,经常奔波两地。 而且1852年3月至1853年2月期间,他也曾因病而回英休养。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影响英人对他的评价! 香港史专家安德葛认为文咸具有亲和力,而且是「首位模范港督」!(george beer endacott:《a history of hong kong》) 现在香港的上环两条街道文咸东街、文咸西街,便是以文咸的名字命名,这里后来成为南北行的其中一个集中地,专卖药材、山珍海味,直到现在! 另外,香港西半山至西营盘也有条街叫「般咸道」,非常窄和斜,据说也是纪念文咸的! 第二十四章:金玉其外--太平天國(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 继鸦片战争后,有另一片黑云压在满清政府的头上。 太平天国。 但天下并不太平。 今天的故事,由太平天国的主角洪秀全说起。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又名洪日。 于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至年幼始,洪秀全便接触了四书五经,是要走读书人的路! 在那时候,会看几本书,识几个字,就很了不起了。 因为村里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洪秀全年纪轻轻,就已会读书,想必将来会是个人才! 村内的老一辈人,都希望洪秀全去考个功名,那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村里的人脸上贴光。 洪秀全也跟随广大士子走了条向上流动的道路:应考科举! 道光七年(1827年),年仅13岁的洪秀全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 的确是「小时了了」。 「秀全,你真的懂事,都说你有读书天分,我们的家族荣耀就靠你了!」 考了县试,下一级就是报考广州府试!考得成,就进参加院试;院试也通过了,就能做个秀才! 别说个小小的秀才没有,虽然它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但好歹也有个「功名」在身,在地方上有些许特权,例如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家族,望子成龙也要考个秀才,因为在中国儒家社会,士子往往是地位较高,有个秀才在家,同鄕也能在外秀一番! 但洪秀全广州府试,落榜了。 「没关系,秀全还年轻,你这么有为,下次一定没问题!」 然而,秀全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太好,他白天要帮忙耕作,夜晚学习,为的是要在科举中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 秀全再考,落榜了。 秀全三考,也是落榜了。 时年秀全已经23岁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或许算是年轻,但对当时的人平均年龄50岁来讲,一生已经接近过了一半。 更惨的是,秀全兄落榜的,不是什么的大考试,而是成为秀才前的门槛,他也跨不过。 秀全的家族已经对他没有希望了,原来所谓的「小时了了」,果然是「大未必佳」。 正所谓「捧得愈高,摔下来就愈痛」,秀全兄没办法接受自己失败的命运,他回家后竟然陷入昏迷,大病一场。 1843年, 时29岁的洪秀全创立了太平天国。 想多了,没有这么快。 这一年,洪秀全是选择再去考广州府试。 第四次失败。 这个失败,对洪秀全的打击是很大的。 对清朝的打击同样很大。 他回家,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教书籍《劝世良言》。 「看你额有朝天骨,眼中有灵光,一定是仙人托世,神仙下凡!」(设计对白) 洪兄一看,不得了,发现自己原来是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立马成立「拜上帝会」,将圣经的《旧约》、《新约》分别修改为《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作为教条。 「天父天兄太平时,保汝处处有饭吃。耕田首先在根苗,杀尽鞑子阎罗妖!」 「我是上帝的次子,耶稣是我的哥哥,之前我昏迷,梦到上帝找我来为大家降魔!」 耶稣的确有弟弟的,但洪秀全自认为耶稣的弟弟,有谁给他骗到呢? 十分抱歉,给他骗到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因为当时大家知识水平低,一个读书人说的话,是有几分斤两的,更何况他说的什么耶稣上帝,百姓哪知道是什么? 「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 天下有这么好的交易?哪有不入教的道理!我们也要免难!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有这么好的生活吗?我们老百姓也要这样的生活!我们也想吃好的、住好的、穿好的! 就是这样,洪兄在广东、广西一带传教,成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的目光。 但也同时吸引了官府的目光。 「想聚众谋反是吧?来人!把这教的负责人都抓捕起来!」 洪秀全,一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人,不能再隐了,终于在1851年1月11日,广西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已有50万人,攻下江苏省江宁府城(今江苏南京),号称天京,定都于此。 故事暂且说到这里,下回我们将焦点拉回港英政府。 第二十六章:道不同不相為謀--太平天國(下) 虽然文咸没有到岸上去拜见太平天国要员,但他的秘书密迪乐和船长费煦班却上了岸。 密迪乐和费煦班受到了太平军的热情招待,两位洋人洋洋得意地进城。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文咸没有下船是正确的。 因为,太平军想给他们个下马威,在他们见北王和翼王(太平天国洪秀全以下的其中两个王)时,太平军要求他们下跪,解下佩剑。 而北王和翼王则在一方端坐。 如果文咸同行,想必他也很难下随便下跪,如果文咸不下跪,太平军又不知会对他做什么事情。文咸应该一早便想到这一点,所以便选择不下船。 北王与他们对话。 北王:(怀疑地)你们是否也是拜上帝的? 密迪乐:我们拜上帝拜了九百多年了。 北王:(释怀了点)哦哦,那我们同拜一个上帝,也是这个上帝的儿女,我们也是兄弟了吧。我们应该也是有同一的观念的,你们有没有听过「天条」? 密迪乐:(皱著眉头)天条? 北王:对,天条,你们听过没有? 密迪乐:(想一想,还是想不到)大概熟悉??(后再想清楚一点)啊??你是指「十条」? 北王:对对! 密迪乐:让我背给你听吧??(将十条圣诫第一条背诵出来)第一条  不可敬拜上帝以外的别神?? 北王:背述无多!(将手放在密迪乐的肩膀上)同我们一样!同我们一样! 以上的对话不是我胡想的,是历史书真的这样记载!(史景迁:《太平天国》) 北王接着还说: 「我们从今以后除了相安无事之外,还能成为亲密好友!」 真的料想不到!竟然太平天国与英国人打成一片! 在这个良好的气氛下,费煦班船长邀请太平军上船参观。 要知道这群太平军,原是一些平民百姓,他们没有看过英人的蒸汽船。 所以他们参观时看到船上的发动机、蒸汽炉,无不感到新奇和兴奋,有些大胆的人更攀爬船上的帆缆!(史景迁:《太平天国》) 有一个太平军见到文咸,甚至摘下他的帽子,看看他的头发是否跟其他洋人一样! 这群太平军也太肆无忌惮了吧?连文咸的帽子也敢摘下? 不过,英国人却有别的想法。 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群人反而真性坦率,比清廷那群木讷寡言的官僚,似乎更为吸引。 不过一件事还一件事,文咸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天王不许。(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1843年5月2日,天王妻舅赖汉英将太平天国对英方的回复送至文咸手中: 「天父上主皇上帝自始创造天地、海陆、人物于六日中,由是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 自人类受魔鬼之试诱,深入人心,忘却天父上帝给予生命,维持生命之恩惠,忽视天兄耶稣代人赎罪之无极功德;将泥土木石为神,淫昏颠倒。 胡人满洲窃取天朝(中国),其祸尤烈。 所幸天父天兄降福与尔英人,使尔知奉天父上帝,知敬天兄耶稣,真理赖以宣传,福音赖以保全??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准尔英联邦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神之深恩。 为此用特示以吾主太平诏命,告谕尔等英人,使凡人皆识崇拜天父天兄,而且得知吾主天王所在之处,凡人合心朝拜其受命自天也。」(〈谕英史文翰〉) 意思大概是,我们同是这一家,都是信耶教,别分那么小。但因为魔鬼在人界发功,所以满清取了中原大地,但上帝找了你们英人来「归顺我朝」,所以你们当然可以自由出入,但也希望你们帮助消灭清人,并且听从我们「天王」就行了! 太平天国仍是跌入了「天朝大国俯视英人」,英国人不吃这一套。 「我们要听都听女王陛下的话,凭什么要听你们『天王』?」 文咸觉得这太平天国的基督教很奇怪,我们英国人怎会隷属他们的国家?他当我们大英帝国是什么?基督教不是都听命于上帝和耶稣吗? 所以,文咸要向太平军重新声明,若然太平军对英人在华的权益有任何侵害,必然会按照十年前的船坚砲利加以偿还。 然后文咸就决定离开南京了。 麦都思在船上阅读太平天国的刊物,觉得他们的人还是不错的。 不过,文咸似乎对他们没有太大好感: 「太平天国宗教是一种伪造的启示,它虽然以《旧约》为基础,但掺入迷信及谬误成分于其中。」(史景迁:《太平天国》) 文咸没有说错,太平天国的教义是很奇怪,洪秀全指自己是耶稣的弟弟,这已经与传统基督教教义相违悖,而且他经常透过发梦说看到什么什么异象,然后就传令下去实行,这算是什么玩意? 文咸回到香港后,发现太平天国实在影响甚大,因为太平军在两广的起义活动,导致有以万计的人逃避战乱逃到香港,香港由1848年的约两万人居民,上升至1853年的约四万名居民。 大量的难民涌入,文咸马上要想办法安置好他们,才能避免引来一连串的治安问题。 与此同时,文咸担心会有太平军到港煽动起义,随即在1854年递解太平天国及天地会成员出境,以防止香港成为太平军起事的据点。 这群难民的涌入,一开始对英人来说或是个负担。但安置好他们后,这群难民反而为英人带来劳动力和生产力,使香港经济可以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局势动荡令新的贸易商来到这殖民地,改?了此地的生活水平。」(高马可:《香港简史》) 「港中近日风气一变,亦尚奢华,??灯火连宵,笙歌彻夜,繁华几过于珠江,此亦时会使然欤。」(王韬:〈香海羁踪〉) 这群难民还有一批富商,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要数李升、李良这对堂兄弟,他们的到来,为香港带来技术、资金,他们在1850年由广东走难到香港,兴建码头、仓库、开设银号,还有转卖土地和房产,并在1857年两人成为最大的华工代理人和工船租船主!(高马可:《香港简史》) 李升后来更成为十九世纪末香港华人首富,李升街、高升街、高升戏院等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所以说,太平天国的难民涌入,使英殖民政府因祸得福,反而发展得更好! 顺带一题,因太平天国的首领内讧,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溃不成军,最终败清廷,国祚仅13年! 幸好英国当时没有选边站,若然站错边,清廷必定加倍奉还! 香港总算在太平天国一事上没有大的坏影响。 香港加油吧!接下来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你去应付! 第二十七章:打仗前哨--亞羅號事件 1850年代,又是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 咸丰帝在位仅11年(1850-1861),短短11年却发生了使满清政权风雨飘摇的事情。 先有太平天国发难,后又有亚罗号事件。 不幸的是,两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咸丰年间。 太平天国一事我在前面几章已有讲述。 今天我们来讲亚罗号事件。 这是一件无理取闹的事。 这件事情,香港总督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1856年10月8日,广州黄埔港口,早上八时。 广东水师收到线报,现时靠在黄埔港口的一艘船亚罗号,是一艘贼船。 何为贼船? 要知道十九世纪的广州、香港,海盗问题仍然严重。 海盗有时会静悄悄地登上货船,假扮水手,然后打劫其他船只。 这事可大可小,海盗乃是广东水兵的大敌。 但搜报必须一网打尽,不能打草惊蛇,不然便醒前功尽弃。 广州水师千总梁国定拟定作战计划。 就在等待一个早上?? 「来人!把这船封了!」 40余水兵登上亚罗号。 亚罗号的水手还是睡眼惺忪,懵懵懂懂的?? 「什么人啊??」 说时慢,那时快,广州官兵已团团围住亚罗号的水手。 「拿出个人证件来!」 官兵逐一查问。 有惊人的发现! 14名中国水手,有12名是海盗。 即时逮捕! 中国官兵前搜后搜,发现始终有漏网之鱼。 「你们的船长呢!」 这艘船的船长乃是英国人,他当时正在岸上享受阳光与早餐?? 「糟糕!我是英国人,他们捉拿我后一定不肯放人,怎么办呢?」 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他立刻冲到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向代理领事巴夏礼报告。 「巴夏礼!你一定要救救我啊!」 「放心!他们当我们英国人是什么?我一定会帮你讨回公道!」 巴夏礼马上找到两广总督叶名琛,进行强烈抗议。 巴夏礼:你们干什么?马上放人! 叶名琛:稍安无躁??但我们自己人捉拿自己人,与你们英国无关,为什么要放人呢? 巴夏礼:亚罗号是英国船!它曾在香港领过登记证!应受英国保护!你们中国官兵到英国船上捉人,不是你们有错在先吗? 叶名琛:但是该登记证已经过期了12天! 巴夏礼:过期又怎么了?我们香港船舶注册条例规定了,船在行驶期间注册过期并不会影响我们保护这些船! 叶名琛:那过期就是过期了,怎么亚罗号还会是英国船呢?亚罗号不过是中国船东雇用了英国船长,而其他水手都是中国人!这些人很多都是从事海盗!犯了大清律例! 巴夏礼:我不理!总之亚罗号是英国船!这件事我就是要管下去了! 叶名琛:??你是要蛮不讲理是吗? 巴夏礼:还有更严重的一点!你们干嘛撕下我们英国国旗?这是对我们大英帝国的侮辱! 叶名琛:我们哪有撕毁你们的国旗? 船长:是我看到的!你们有官兵撕下船上的英国国旗,我到整个过程!我的心很痛!呜呜?? 巴夏礼:看到了吧!我们是有人证的!你为什么要这样侮辱我们!你们要公开道歉! 叶名琛:(问问身边的同僚)??我们这边没有人撕毁你们的国旗,你们不要无中生有!总之我们就不会道歉的!我们也没做错! 巴夏礼:我不管!马上释放所有已逮捕的水手!移交撕毁我们国旗的千总!并向我们道歉!马上! 叶名琛:唉?? 事情发展到这样,清廷和英国的关系再次升级。 叶名琛左思右想,认为这样与英国人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决定折衷处理。 「人来!放人!」 事件发生两天后,即10月10日,广州水师释放了9名亚罗号的被补人士。 但巴夏礼拒绝。 「你们捉了12人,只放了9人算什么?我要你们全数释放!还有,你欠我们的道歉呢?我要你们移交撕毁国旗的人呢?你们一样也没有做到!」 这时,第四任香港总督宝灵出场了。 很遗憾,他的出现并不是好事。 因为,宝灵决定狼狈为奸,助纣为虐。 10月16日,同时作为英国公使的宝灵,向叶名琛发出照令: 「如不速为弥补,自饬本国水师,将和约缺陷补足!」(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后的中英抗争》) 意思即是,我们之前所签订的《南京条约》,非常抱歉,还有很多缺漏,我们在你们获取的利益还不够多。 请你们为着这件事情速速弥补,不然,我们便派舰队,去跟你们签新一份更符合我们利益的和约! 原来,巴夏礼一直都以强硬姿态对待叶名琛,是有宝灵在背后支持! 宝灵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因为,清朝的这块肥猪肉实在太美味了! 英国人吃大了个胃口了! 「亚罗号事件」表面是很小的冲突,但英国人已经打算把他闹大! 「对宝灵来说,亚罗号事件是不可多得的借口,可以解决第一次鸦片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并能修订《南京条约》,令英国获得更多权益。」(高马可:《香港简史》) 宝灵想获得什么权益呢? 这里讲述其中一个,就是要获得英国人可以进入广州城的权益。 话说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方一直要求清廷履行进入广州城的条款。 砵甸乍、戴维斯、文咸等前几任总督一直与清廷有交涉。 但清廷一直都没有理会到。 始终,清朝对英国人的观感不好,不太想放英人入城。 所以清廷告诉英方: 「民情愤激,众怒难犯,非官所能禁止。」 但从英国的角度来看,入城是一个国家应有的尊严,虽然英国仍然能在十三行做生意,但英人不能入城始源反映了清朝的差别对待。 「福州、上海我们都可以入城,为什么独是广州城不行?」 结果,英国和清廷交涉了好几个总督,英国人终不能入广州城。 宝灵决定,这个问题是时候要在这一任解决了。 10月21日,巴夏礼告诉叶名琛: 「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 这是48小时最后通牒。 如果清廷不答应英方的条件,英方便会开战。 事情已到了战争边缘。 「放人吧!放人吧!」 叶名琛屈服,将12人全部放还。 但仍拒绝道歉。 叶大哥,你真的认为你放人是有用的吗? 英方根本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们就是要打仗! 就好像吴王刘濞造反,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即时处死晁错就有用了吗?刘濞还不是继续造反? 就好像明朝燕王朱棣造反,打着「清君侧,靖国难」,就算明惠帝朱允炆即时铲除齐泰和黄子澄,朱棣就会停止造反了吗? 就好像日本七七事变,借口「一名士兵在中国失踪」,你帮他找回士兵,他难道就不会入侵中国? 古往今来,凡开战都要有个借口!不然便是出师无名。 宝宁:「不肯道歉是吧?传令下去!勒令香港驻华英军驶入珠江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十八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上回说到两广总督叶名琛只肯释放被补水手,但不肯道歉和移交撕毁英国国旗的凶手给英方,英方宝宁便借口派兵进攻广州。 1856年10月23日,宝灵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3艘英舰前往虎门。 战事一触即发! 24日,英舰炮轰凤凰岗砲台,大胜。 25日,英舰炮轰海珠砲台,大胜,直逼广州城。 史书记载,叶名琛「危坐二堂,绝无惧色」,而且他下令「杀一英人,赏银三十元」,广州城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但叶名琛此时已离去,英人无法活捉叶名琛。 与此同时,受到叶兄的激励,广州上下士气大振,人民火焚城外各国商馆及洋行,同时洗劫广州的英国邮船,「杀夷夺船」 英人报复,也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 双方僵持。 或许你会疑惑,英方不是船坚炮利吗?为什么不长驱直入广州,杀个清兵措手不及? 因为,此时英军人数不足,所以只能持续炮轰广州城,却不能派兵强攻。 有趣的是,叶兄此时竟然向咸丰帝奏捷报: 「英夷借端寻挑衅、 坚欲入城、 力战两次获胜!」(《随手登记档》) 有趣有趣!以前的人总是喜欢「丧事以喜事办」,咸丰帝怪不得被蒙在鼓里! 1857年1月,事隔两个多月,英军碍于人手不足,决定暂时撤离广州,退往南郊凤凰岗。 英方在退离后,仍然想派人与叶名琛进行谈判,至少来说,英方认为,让英国人入城的问题也得解决。 「你打了我们还想入城?想得美!」 叶兄认为英军这次退守,是实在攻不下广州而放弃!现在主导权在清军上!不应谈判! 「(英军)不得已而思其次!」(华廷杰:《触蕃始末》) 「坚拒弗纳,毫无可商!」(华廷杰:《触蕃始末》) 然后,叶兄在继续他的一贯作风: 向咸丰帝上奏捷报! 「防剿英夷水陆获胜;现在夷情穷蹙!」(《随手登记档》) 有趣有趣!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当年奕山也是和战/败战当捷报上道光帝! 只能说,清朝的官员太爱吃这一套了! 一个国家腐败至这个程度,怎能不败? 虽说英军此刻暂时退避,但现在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英军正在等待更大的进攻。 另一边厢。 1854年,法国传教士马赖神父透过当地彝族人的帮助,进入广西西林县传教。 短短两年间,就已经有三十数人归信基督教。 树大招风。 2年后,即1856年2月,有村民不满: 「他们是什么组织!怎能到我们广西扰乱民风!」 广西知县张鸣凤马上拘捕马赖和另外26名教徒: 「大胆马赖!居然越界传播邪教!阴阳怪气!妖言惑众!罪大恶极!」 2月29日,马赖神父与部分教徒被杀。 法国政府与两广总督叶名琛交涉,要求清廷赔偿道歉。 你没看错,也是叶兄,他身兼广东广西总督,刚好此事发生在广西,也是叶兄的管辖范围。 叶名琛不理。 英国、法国同仇敌忾,决定联军出兵。 1年后,1857年尾,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海面,并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入城、修约和赔款。 正常人见到这样的联军,也会吓一吓。 但叶兄毕竟天赋异禀,他有过人的想法。 「俄国犹强盛如前,英国似有力不能敌之势。」(《筹办夷务始末》) 「英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们刚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输了仗!法国不会打我们!」 谁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输了?是处于劣势的俄方求和,才签订了《巴黎和约》! 所以,叶兄的取态,就是继续不理不睬。 叶名琛!你是要成为千古罪人吗? 1857年12月15日,英法数十艘舰船炮击广州城,并向叶兄发出指令:交出广州城! 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又名「英法联军之役」! 你猜猜叶名琛这时在做什么? 你发梦也想不到! 他居然在为自己举办寿宴! 是疯了吧?人家在打你后门,你还在庆祝? 怪不得人家都说:「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我都已经看不出是英法联军,还是叶兄才是真的妖孽! 且听叶兄办寿的解释: 「乩语告知,十五日(12月30日)后便可无事??」 原来叶兄是迷信扶乩! 扶乩是什么,这里略略解释一下,扶乩是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有人受到鬼神附身,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鬼神的想法,然后信徒就能知道鬼神的意思。 叶兄不知哪里找了个神棍乩童,告诉他将会无事! 帝制中国就是在不断搞迷信这一套!这与上次「五虎灭羊」的迷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果,12月30日,广州为英法联军占领。 叶名琛更成为联军俘虏!被押往印度! 果然,正如乩童所料,「十五日后便可无事」!大清的国政已无叶名琛的事了! 好了,接着的作战过程我就简而精。 大概来说,就是英法联军攻进广州后,继续向清廷表达诉求,要求谈判,但清廷拒绝。 然后英法便北上,1858年5月,炮轰大沽口,大败清军。 英法联军直逼天津,逼近皇畿之地! 俄、美立刻派人到清朝协助调停,并恃着调停有功,与清朝分别签订两份不平等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和《中美天津条约》。在此以前,俄国胁迫清廷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 6月,清廷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条约签订一年后,即1859年6月,英、法打算由大沽口进京换约。 清廷要求英法从北方北塘登陆到北京换约。 英、法拒绝,并继续由大沽口进发。 「轰!」 英、法军士被突然炸飞。 「说了叫你由北方北塘进京,枪弹无眼,砲弹无情,抱歉了!」 清朝的大沽炮台突然向英法发起进攻! 英法傻眼! 这次的炮轰,竟然成功杀个英法措手不及! 英法联军死伤四百余人,四艘浅水炮舰被击沉! 联军惨败,撒离大沽口,退往杭州湾。 清朝万岁!清军终于在鸦片战争中第一次获胜!我所指的,不是向上虚报大捷的战役!是真真正正打退洋人!清军万岁! 开心多一会儿好了!稍候便有更大的挑战!你懂的! 另一边厢。 英法在中国惨败的消息传回巴黎和伦敦。 舆论大哗! 「我们英法在中国被人欺负了!」 「我们怎能打输仗!」 英国首相巴麦尊决定扩大战争,并与法国协商和联合: 「传令下去!派一万八千英军和七千法军组成一支新的远征军!开往中国!」 清朝这下糟糕了。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抵达上海,随后第三次北上。 英法势如破竹,攻占定海舟山、大连、烟台,并成功摧毁大沽口。 后继续北上,占领天津。 咸丰帝有感安危,先派人与联军议和。 但联军开出的停火协议太苛刻了,咸丰帝不能接受: 「拥兵而来,显怀莫测!」(《清实录咸丰朝实录》) 结果,9月6日,咸丰帝决定向联军宣战: 「严饬统兵大臣,整顿师律(旅),调集各路马步诸军与之决战!」(《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 然而,咸丰帝始终「剿抚」不定,他见联军派公使前来通判谈判,也决定派人去「谈一谈」。 英国代表巴夏礼在谈判时又提出更多条件,清朝无法接受。 9月17日,谈判彻底破裂。 在谈判破裂结束之时,联军防备松懈之际,清朝反将英法一军!清廷乘机俘虏英、法39名外交官,包括巴夏礼等外交官!他们被囚进清朝牢房遭受酷刑!很多更被折磨至死! 「哈哈!你们这下子还不被我们清朝一网打尽?」 清朝!你觉得你这么小学生的行为有用吗? 从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清朝正面不及人打,往往使出卑鄙手段,「不讲武德」。 你要是能打赢人家也就算了,仗不赢,还要激怒人家。 「清朝,等着瞧吧,我们会报复的!」 第三十章:風聲鶴唳的1850年代--英國人的天下 上几章,我们讲了关于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 乍看之下,这些事情好像跟香港关系不大。 但我们把这些事情都沉殿深究,却发现细思极恐! 因为短短的十年间,国内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情! 而这些事情,身在香港的英国总督也有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挑事者! 第三任港督文咸便曾乘舰到南京,拟会一会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但最终选择不支持太平天国,间接造成太平天国在后来的溃败。 第四任港督更是刻意把「亚罗号事件」闹大,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然后便是出现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出逃热河、满清签定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 1850年代,国内就是风云变色的年代,但国外也是瞬息万变,日月无光! 很多时候,也是由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造成! 我们把视野看阔一点,英国不仅在国内挑事,甚至在世界各地也在蕴酿愈演愈烈的冲突! 我们先将镜头对准克里米亚这片土地。 今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争夺这片土地的主权,发生「俄乌战争」。 当时则是鄂图曼土耳其帝国、英国、法国等的「联军」与俄罗斯帝国的角力,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发生时间为1853年至1856年。 结果是「联军」获胜,各方签定《巴黎和约》。 我们再将镜头放在中东地方,今天有以色列与黎巴嫩、伊朗、巴勒斯坦发生冲突,发生以巴战争、以伊冲突、以黎冲突。 当时则是英国与伊朗爆发战争,由1856年打至1857年。 最终英国获胜,波斯人从赫拉特城撤军,放弃对该城市的主权要求。 我们再将镜头放在东南亚国家,今天新加坡繁荣发展,国内的不同民族和平共处。 但在当时在「英国殖民」的新加坡则有「五斤米大暴动」,即新加坡潮州籍及福建籍两大族群格斗,1854年打了十多天。 最终英国巴特卫总督往市区进兵,骚乱才告平息,骚乱导致有导致四、五百人死亡。可见,英国人下的统治也有麻烦的乱局。 我们再将镜到放在印度,今天印度是人口大国,与邻近的巴基斯坦经常发生冲突。 但在当时印度次大陆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控制,最终印度人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发动「印度民族起义」,由1857年打至1858年。 最终大英帝国获胜,东印度公司战后倒闭,英国成立英属印度直接管治。 因此,我们放眼世界,会发现星星之火不断在燎烧大英帝国的相关领地,但英国人仿似进入了无敌状态,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丝毫没有害怕,反而愈战愈勇。 虽然如此,但不能否认的是世界各地对英国人统治都出现反抗情绪,就算人民不是直接反对英方统治,也是在间接生乱,似乎英方那种横行无忌的一贯作风,已经受到各地人的唾弃。 而国内的情况更不例外,你会见到「亚罗号事件」后,广州人民在叶名琛的号召下,杀英国人、烧英国船、焚英国屋、劫英国财,总之就是一片仇英情绪。 这也难怪,宝灵这样要胁清朝,利用「砲舰政策」强行胁迫清朝接受英国人的条件,国内同胞同仇敌忾,也是正常所为。 这波反抗热浪也流入仅被英国殖民十数载的香港人血脉,一场震惊各地的暗杀案件正在蕴酿着! ??????? 第三十一章:香港人的報復?--毒面包案 随着全球局势持续紧张,加上国内宝灵在1850年代的咄咄逼人行为,终于逼使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毒面包案! 什么?吃面包也可以吃出人命来? 正是,而且「许多香港洋人视之为响应叶名琛呼吁香港华人攻击英国殖民者的举动」。(高马可:《香港简史》)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 1857年1月15日,香港维多利亚城,裕成办馆,早上七时。 这是当时香港唯一提供西式面包的店舖。 对于洋人来说,面包作为早餐是最正常不过,而且方便快捷,所以这间店舖每天早上都水泄不通。 「一个一个来,别急!人人有份!」 卖面包的店小二正在安抚鼓噪的人群,他手忙脚乱,将新鲜出炉的面包逐个逐个放在架上,将面包「安置」好后,再处理顾客的需求,在收银处忙得不可开交。 「please be quick! i needa work afterwards!」 「来了来了!大家别争!」 店小二对于洋人的抱怨已是见怪不怪,反正每天早上都是这个样子,他心想只要挨多一两个小时,大家都上班后,店舖便会回复清静。 而他没有留意的是,今天购买面包的混入了一位尊贵的夫人。 「can i have some brown bread, please?」 「来来来!帮紧你!帮紧你!(白话意思:正在为你帮忙)」 店小二没有留意到,这位说话优雅、打扮时髦、佩金戴紫、贤身贵体的正是现任港督宝灵的夫人,而站在这位女士身后的,便是港督宝灵。 或许店小二已是见怪不怪,毕竟这面包店是全港唯一卖西式面包的店舖,基本上是独市生意,在当时的环境,哪有洋人不吃面包?哪有洋人没有来过裕成办馆?店小二有什么大人物没见过? 或许店小二根本不知道,今天的面包,与往日售卖的有所不同。 就在过了数小时后,繁忙时间已经结束,店小二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 砰!砰!砰! 「什么人在拍门?我还在睡觉呢??」 「香港警察!现时怀疑你们与一单食物中毒案件有关!请跟我们回去协助调查!」 「什么???」 店小二摸不著头脑:怎么我们的面包出事了? 「你们的店家东主呢?」 「他不在店舖??」 「他去了哪里?」 「我们也不太清楚??他好像说去了澳门??」 「什么!」 所有事情都发生在短短数小时内!原来,今天吃了裕成办馆面包的数百名欧藉人 感到恶心、腹痛、头晕、呕吐!其中包括港督夫人! 这并不正常!怎会能同一时间有数百人有同样症状? 化验结果出来了。 裕成办馆的面包含有大量砒霜! 砒霜可谓古老毒物,无臭无味,也极易被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吸收,将他放在食物上,只要少量砒霜已可置人于死地! 这是要将英殖民的高级官员一举歼灭吗! 不寒而栗! 「东主不在店舖,刚好去了澳门,岂不是畏罪潜逃?」 此时,裕成办馆的东主张霈霖和他的家人正在前往澳门的船上,英方已通知澳方,截下张霈霖,并将他移交至香港。 洋人们看到他们,无不咬牙切齿,恨不得直接将他直接就地正法。 当时的香港律政司坚持: 「宁枉杀无辜!也胜于承认英国人的智慧和行动无法找出真凶!」(高马可:《香港简市》) 似乎,在某些洋人角度看来,这单案件若由法院受审,未必能够有足够证据将疑凶绳之以法。 你可能会奇怪,在面包下了砒霜,那一定是人为作案,为什么裕成办馆的人也有机会摆脱罪名? 这里先简介部分普通法司法制度的一些观点。 首先是「无罪推定原则」,简单来说,一个人若未被证实及判决有罪,在审判上应推定为无罪。 所以,裕成办馆的疑犯,之所以称为「疑犯」,纯粹是因为他们与案件有嫌疑,但他们仍可享有公民辩护的权利。 在此原则下,提出起诉的检察官应尽力找寻「疑犯」犯罪的证据,以证明被告事实上的确有罪。 若证据显示不足,被告将会无罪释放。 这与当时大清「有罪推定原则」不同,在此原则下,被告人必须收集和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才能有机会无罪释放。 你或许会说,「无罪推定原则」岂不是有机会让真正犯案的凶手因检察官证据不足而脱罪?岂不是让更多罪犯逍遥法外? 你说出了重点来。 但英国的普通法法治精神就是,宁可错放一人,也不愿错杀一人! 因为在「有罪推定原则」下,会有更多的被告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犯罪,而被迫送进牢房! 若有犯罪都算了,你岂不能看见历朝历代的冤狱多不胜数? 被剥夺自由的无辜公民,成为「有罪推定原则」下的受害者! 「不行!将他们交给香港法院受审!」 港督宝宁虽然为受害者,但仍然相信香港司法制度,将他们交给法院审理,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 2月2日,本案在最高法院开审。 张霈霖聘请了两名大律师作为辩方,控方代表律师为律政司晏士地。 张氏和另外九名被告被控「施用毒药并意图杀人及谋杀殖民地医官」。 本案的关注点,落在了张氏究竟有没有足够的犯案动机。 辩方:法官大人!被告在华人社会德高望重,而且家境富裕,他没有犯案的动机。这次的毒面包案,很大程度是受到同行竞争的陷害。 控方:法官大人!被告公司正在面临财困,故他收受了清朝的利益,接受国内团体的呼吁,在中英关系恶化之时,在裕成办馆下毒一举歼灭香港的殖民地地方官! 辩方:法官大人!被告一家人也吃了面包!他们当天在前往澳门的时间,他们也有中毒的征兆!呕吐不止!他们也正以为是英方所下的狠手!若然他们有心毒害洋人,为什么他们自己也要吃有毒的面包? 控方:法官大人!被告的呕吐只是晕船浪所致!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是他们吃了毒面包的中毒现象!这案牵连甚大!无论张氏是否知情,都应该被处以绞刑! 审讯结束,由洋人组成的陪审团退庭商议。 2月6日,陪审团5比1裁定,被告罪名不成立!无罪释放! 事后,由于洋人对审讯结果大为不满,想在释放张霈霖后对他运用私刑。港督宝灵见事态严重,请示伦敦英国殖民地部,最终决定将张霈霖等被告递解出境。 张兄事后到澳门和越南继续买卖洋货,成为当地著名的商人,至1900年逝世,终年70岁。 毒面包案到此结束,虽然数百名中毒的洋人无人即时死亡,但有3人因中毒后遗症而逝世,其中包括宝宁夫人。 英国政府非常关注这事件,伦敦晨报是这样骂清政府的: 「中国禽兽所做的丑陋恶毒之事、前所未见的背叛??因所作之事极其败坏??而未能得逞!」 港英政府也在事后非常紧张,或者可谓患了「ptsd(创伤后压力症)」,立马加紧对香港治安的控制,包括奏请伦敦派出五千名士兵驻扎香港,香港人继续宵禁,国内船只不得进入香港270公尺海域?? 大体来说,这件事虽然上升到国际社会层面,某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和英国之间角力的其中之一事件,香港人民或有可能受到民族情绪和国内的煽动而策划这场案件。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香港人民不是受到国内鼓吹,而是出于其他原因犯案,那他们的犯案动机在当时也会被拌入中英角力的漩涡里面。 值得留意是,港英政府将这事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即使港督是受害者,很想打赢官司,但也无法左右司法结果,司法是独立于行政、立法机关,维持着司法制度的精神。 怎么说呢?或许是上天看见宝宁推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他一个重重的教训! 第三十二章:見多識廣的老狐狸--寶靈之治 看了上几章,大家对「宝宁」这个名字应该都颇为熟悉。 「宝宁」跟「保龄球」没有关系,纯粹他的英文名是「bowring」,直译回中文则是宝宁。 在他任内,发生了好几件的大事,我都已分拆了数个章节跟大家去介绍。 什么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毒面包案。 全部都不是什么好事。 亚罗号事件的局势紧张是他升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是有份引起的,毒面包案是香港市民对他和洋人不满的反映。 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在他统治下,香港还发生了什么乱事。 但在介绍困苦的港人生活以前,让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语言通」的港督。 没错,他为人是有争议,但他是一个聪明人。 出生在英格兰老清教徒家庭的宝宁,自小便是勤奋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生。 这不学还好,一学,不得了。 他曾周游列国如法国、葡萄牙、德国、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学习各国语言。 就这样学懂了200种语言! 而且能流利说出和互相交谈其中100种语言! 历任港督,数语言学家的,无出其右! 这也太吓人了吧? 等等,我还没说完,除了精通语言,他也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法学博士。 怪不得「毒面包案」他非要法院审理不可!或许与他的法学专业有关! 在担任港督以前,他曾任英国下议院议员、英国驻广州公使。 这样的阅历,大概是知识分子的天花板了吧? 他由1854年4月13日至1859年5月5日担任港督。 偏偏,他在任内就是要搞出一些风雨来。 话说在毒面包案过后,港英政府便加紧对香港的管治力度和控制,以防再次出现毒面包事件。 有一次查案,查到黄墨洲的店舖头上来。 「诸位客官,鄙人乃是良家子弟,从事正当买卖,是什么风将诸位客家吹到鄙人的店上来?」 「废话少说!我们警方现在怀疑你们店舖经营非法业务!搜!」 香港警方一窝蜂闯入黄墨洲的店舖东翻西倒,如入无人之境,店舖不时传出金属砸地的碰撞声。 「呵!看!这是什么!」 只见一名香港警察似乎找到他们想要的宝物,他伸手捏起一把糖,冷笑道: 「证据确凿!你怎么会有走私船只的砂糖?黄墨洲!你涉嫌与海盗串连!请跟我们会去协助调查吧!」 黄墨洲就这样被带进牢房。 事情还未完。 港英政府继续调查,调查与黄墨洲有不当买卖的关联人物。 然后,他们发现名册上有一个不能触碰的名字。 高和尔,时任总登记官兼抚华道(即现今民政事务局局长)。 高和尔虽为洋人,但在当时华人与洋人社会水火不容的情况下,他扮演着中介和桥梁的角色,人脉关系广泛,在洋人和华人社会也是有很高的声誉。 这与他的能力和性格有关。 为什么洋人和华人以往经常水火不容? 撇除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生活习惯不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语言障碍。 要想想当时没有现今方便,我们有什么手机、智能电话、网际网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言,但在当时,学习语言是吃力不讨好的。 但高和尔和宝宁一样,也是有语言天份,熟谙多种汉语方言(包括广东话)、马来语、印度斯坦语、以及葡萄牙语。 因此,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英方口译员。(christopher munn: "anglo-china. chinese people and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1841–1880") 鸦片战争后,他还在法庭出任传译员,专门与香港华人打交道。 所以,香港的华人对他也很有好感。 而由于他在香港华人界广报线人,渐渐他便掌握到华人不为人知的非法线报。 譬如说,他会知道哪些华人是海盗,这些海盗会在哪里出没等等。 这对港英政府来说很重要,因为港英政府在开埠初期仍经常受到海盗的骚扰。 靠着可靠的线报,高和尔成为警探之首,带领英国海军打击海盗。 所以说,为什么他在洋人界和华人界都深受喜爱,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点没说。 高兄是一个「惜花」之徒,喜欢在华人的花花世界中寻花问柳。 香港在开埠以来,便是一个妓院林立的地方。 要先说说背景,香港这个社会男女比例自开埠后一直失衡,如1872年,华人男女比例是7:1,欧籍人是5:1。(高马可:《香港简史》) 「到了1850年代,香港成为了著名的卖淫中心和性病温床(尤其是梅毒)。」(高马可:《香港简史》) 高氏不仅深入「险境」,多次在青楼「品花」,以得到可靠的华人线报,而且更「取之青楼,用之青楼,报之青楼」,自己也经营「花店」,不知为无数华人提供了多少个欢乐的晚上。 所以他的中文为什么学得那么好,原来是因为每天都要跟女子「打交道」而学懂,这么「艰辛」的工作,真是「辛苦」你了!(heaver, stuart. flagrant harbour: the sordid affair that cemented hong kong's reputation for vice and corruption) 他对华人女子的爱,甚至于娶了个正室。 返回正题,高兄被查获与黄墨洲的非法经营有关,愈查愈多问题,什么勾结海盗、包办妓院等等。 香港律政司安士迪弹劾高兄十九条罪状! 一、玷污官绅; 二、自营娼业; 三、包庇匪盗; 四、以妓作妇; 五、包办妓院和娼妓牌照; 六、私通盗党; 七、听信?言; 八、借假权威; 九、为匪作保; 十、蒙蔽上司; 十一、合伙分赃; 十二、容态犯妇; 十三、勒释海盗; 十四、广置私产; 十五、私营丑闻; 十六、纵容戚属; 十七、收取昂租; 十八、秘密社党; 十九、公行贿赂。(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好吧!罪名真的很多,高兄似乎不能脱身。 但宝宁爱理不理。 因为他是高和尔。 他跟港英政府很多的达官贵人都很好交情。 这件事情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最好,很多曾收受高兄利益的人,都担心高兄在法庭上乱讲话。 例如署理辅政司必列者士,与高兄是好朋友,他不想高兄入罪,便运用权力,下令烧毁黄墨洲的数簿,那么,高和尔和黄墨洲的关系是怎样便不为人知。 这就是官僚集团的黑暗。 但在黑势力的里头,也会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泉」。 譬如说,香港律政司安士迪。 他见宝宁数个月也不为所动,决心把事情闹大,决定上报伦敦。 「什么?我打算让事情丢淡就过去了?你闹大了我们这里不好办啊!」 宝宁看事态发展严重,便「象征式」组织五人「独立审查委员会」,以调查高和尔的罪状。 为什么是「象征式」呢? 大哥!因为委员会中五人都是高兄的朋友!(笑喊) 学四哥谢贤在《少林足球》的说话:「球证、旁证、足协、足总、足委,全部都系我的人,点同我打呀!」 那调查结果是什么则不言自明! 安士迪弹劾的十九条罪状,八条是强行指控,七条仅有嫌疑而没有确切证据,仅有四条是有事实根据。 调查委员会一致认为,虽然高尔和犯了罪,但只是一时过失,毋须引咎请辞! 全城哗言。 晔言有什么用,重点是港督宝灵,觉得判决合理! 他们真的是蛇鼠一窝、一丘之貉! 没辙,高和尔在事后成为反海盗行动的领军人物,继续帮助英军打击海盗。 事件一直至宝宁在1859年下台,新上任的总督罗便臣重启调查,才将高和尔革职! 这个宝宁,真的不是好东西!殖民地外搞到满城风雨,殖民地内又狼狈为奸,为什么读这么多书,却能把所有事情都搞得一塌糊涂? 除了这事以外,1856年11月21日,香港华人商舖因不满港英政府的政策,没有顾及到他们利益,而发起全华人大罢市,要逼使英军进入市区维持秩序。 当然,我也是持平的,宝宁是坏事做尽,但也有一些民生建设,我也会在这给他表扬。 例如今天香港的鹅颈桥附近,以前是叫宝灵城,由宝灵主力建设,并开发了宝灵顿运河,纾缓黄泥涌储水问题。 今天香港油麻地的宝灵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他。 但怎么说呢,宝灵在香港的作为,始终是过大于功。 再见了!宝灵!你的「苏州屎」便留给下任港督处理! ??????? 第三十三章:對英人早期的管治作個簡單概括吧! 不经不觉,香港开埠已经有约二十余年,历经四任港督管治。 虽然港督们在任内的举措未必完全合乎民意,有些甚至搞出一些「大头佛」(俚语:大麻烦)来。 但不得不说,他们对于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重大贡献,短短的二十年间,香港已摇身一变,由一个海盗林立的小渔村,逐渐成为远东的商业中心。 历代王朝对香港的重视程度,对比这英人二十年的管治,实在惭愧,英人的殖民反而带来了香港发展的契机。 这也难怪,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也是着重发展王畿中心附近之地。 至于偏隅地区,非常抱歉,天朝实在兴趣不算太大。 因为,南方距离中原政治中心遥远,以前交通不多发达,讯息传递缓慢。 再者,南方湿热,「瘴气」弥漫,古人不像我们有空调,南方实在不如北方舒服。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一说起南方,往往「谈之色变」。 这就是为什么北魏孝文帝为了汉化,将都城由山西大同,南迁至河南洛阳,但他的儿子元恂身形肥胖,嫌南方太热,怀缅以往在北方的生活,便逃回北方。 结果,他被孝文帝处死,年仅十五岁。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韩愈被贬官至潮州时,他生病的爱女不幸因长途跋涉而离世。 韩愈来到潮州后,除了湿热难耐,还有一件事让他大为一惊。 这地方居然四处沼泽,鳄鱼满布! 是要有多未开发的地方才有鳄鱼的存在! 于是,他需要组织百姓,将鳄鱼「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想像到以往南方的问题多严重了! 但英人是怎么想呢?为什么会将香港发展得这么快? 不得不说,其实英人都无法适应香港的气候,之前都有说过1843年5月,英军驻港卫戌部队有两成五的人死于疟疾。(高马可:《香港简史》) 但他们是不得不发展啊! 在英人眼中,香港占尽天然优势,既邻近唯一可以通商的广州,又有水深港阔的港口停泊船只,地方又小易于管理,所以便看上了这里! 加上西方社会已经发展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而且殖民官港督是想自己住得好的,所以香港在英人统治下的发展,自然变得迅速! 渐渐地,与伦敦在密切联系的英国企业也搬来香港并以此作为亚洲总部。 香港凭着天然地理优势,加上英人的大力发展,香港很快便发展成闻名遐迩的「转口港」。 而要数香港开埠初期的主要外国经营商品,不得不提令人又爱又恨的「鸦片」! www?an?c○ 因为林则徐「禁烟禁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1840年代,印度输出的鸦片有七成五便是以香港为中转站,经维多利亚港再转运中国沿海! 要在香港赚大钱,外资均「沾手」鸦片! 我们今天看鸦片当然知道是毒品,有害的,但当时的英人还以为鸦片能使华人「镇静」,不会像洋人经常酗酒,闹出命案! 这理论真的搞笑。 历史学家文基贤指出:「这个殖民地之所以建立,就是因为鸦片;它能撑过早期的艰难岁月,也全仗鸦片;此地的重要商人全靠鸦片致富;政府也依赖高地租和其他由鸦片贸易造就的收入来维持运作」。(chirstopher munn, "the hong kong opium revenue, 1845-1855") 政府专卖鸦片,是直至二战结束后,才被禁止! 看来鸦片为政府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 鸦片这玩意真的是不知怎样说,它对市民的健康是造成影响,但没有它的存在,香港早期或许也未能发展蜕变。 说鸦片是「糖衣毒药」好了。 其他为人垢病的,还有是英人只顾洋人利益,而未必放很多心思在华人的生活上。 第四港督宝灵,曾在1858年这样说: 「本土人和欧人几乎完全隔绝,完全不曾听闻两个种族之间有社交往来。」(g.b.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香港早期华人社会,「主要是低下阶层,如劳工、工匠、受排挤的蜑家人(即水上人,乃贱籍)、娼妓、无业人民和私枭」。(高马可:《香港简史》) 至到1850年代太平天国发生,才多了富裕人家跑到香港避难。 而洋人方面,主要构成香港洋人社会的为殖民地官员、商人、专业人士、管工、传教士等等。(高马可:《香港简史》) 这样一看,你便会看到华人和洋人社会的组成,洋人和华人不是在同一知识水平上,港英政府也难以将两者互相融入。 虽然如此,这也无阻英人对香港的建设。 1941年,有人是这样评价香港的: 「香港面积,原不甚大,所以名《大香港》者,以其为远东之大商埠,南中国交通孔道,(略)建筑之新型,交通之发达,莫不伟大堂皇,令人大为留恋,证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香港所以为大矣。」(邓超:《大香港》) 总之,这里大概对英人早期的管治作个简单概括吧! ??????? 第三十四章:行動雷厲風行的年輕人--老羅便臣之治 第五任港督罗便臣终于出场了! 大家看到我的标题,是否会有些迷茫?为什么又说他年轻,又说他老? 给大家五秒钟时间想想! 其实,之所以称他年轻,是因为他是香港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督!就任时年仅三十五岁! 就算是今天香港特区也无法做到,因为《基本法》规定了特首就任年龄,必须至少为四十岁! 那为什么又叫他老罗便臣呢? 这个是我自己改的,他的全名为「夏乔士.罗便臣」,但香港后期也有一位「罗便臣」管治(第十一任港督,威廉.罗便臣,1891-1898年在位)。 为了区分二者,我姑且叫这任为「老罗便臣」,后期才做港督的叫「小罗便臣」。 这个改名的参考,是源自于美国总统也有两个「罗斯福」,但华人社会倾向称一开头当选总统的为「老罗斯福」,后来才当上总统的为「小罗斯福」。 名字的问题处理好了,开始谈谈正事。 老罗便臣由1859年9月9日统治至1865年3月15日。 考考记忆,这段时间,大家还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前数章有说过的。 记性好的,便会记著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进行中。 而老罗便臣管治时,这场战争已经进入尾声。 1860年10月24日,清廷战败,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老罗便臣便「冷手执个热煎堆」(俚语:不劳而获),派军到接管九龙半岛。 究竟以哪里为界呢? 此界始于深水埗南,中间穿越九龙塘南部和九龙仔,最后到达九龙城。 英人将建了一条路在这界上,叫做「界限街」,英文为boundary street,沿用至今。 界限街以北,归清廷管治;以南,则英人管治。 九龙半岛旁的昂船洲也在这时划入英国管治范围。 英人对于九龙半岛的运用,主要放在兴建军营及水警总部,并容许船只停靠。 拿了个九龙半岛,老罗便臣便着手改革! 因为香港的问题在当时实在是太多了! 譬如说,「香港总是与一些致命的疫病??或一些丢人眼现的争吵连上关系」。(王赓武:《香港史新编》) 老罗便臣大刀阔斧,决定一洗前朝的漏习! 果然是血气方刚,想有一番作为! 首先,整顿前朝的贪官!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在说谁了吧! 「高和尔!你还能逃出我的手掌心吗?」 高和尔,就是我前两章说那个目无王法,包庇海盗、私开妓院,贪赃枉法,与华人妓女私染的那个官员!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宝宁下台了,无人可以保他平安了! 「辞职吧!高和尔!」 接着,老罗发现港英政府的官僚系统并没有清晰的人才招聘制度!以往都是军人、商人、传教士担任政府要职。 「这样不行喔!我们要专业人才!」 就是这样,老罗提出「官学生计划」,每年向英国各大院校进行招聘,只要肯学习中文,通往考核就可往香港受训三年,受训后便能担港英政府的公务员! 人才招聘好了,但老罗还发现香港有很多问题。 例如,洋人华人老死不相往来。 「那从便政府着手吧!」 老罗于1862年3月1日出版首份中文宪报,名为《香港辕门报》,让华人也能知道政府在葫芦里卖什么药! 接着吧,老罗便将香港当时面临的问题逐一击破。 例如,他发现当时的「定例局」(即立法局)存在不稳定性。 就是局内的官守议员居然可以投反对港督提案! 这岂不是「捉虫入屎忽」(俚语:自找麻烦)? 于是,他便颁布法案,禁止官守议员反对港督提案! 港英政府施政因此大大提高。 老罗便臣将目光投放到香港基础设施建设。 「太落后了!太落后了!加大建设工作力度!」 老罗很明白,民生建设很重要,这关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1859年,老罗率先提出兴建香港第一座水塘,最终1863年建成,名为薄扶林水塘。 市区从此有自来水供应。 1860年,老罗在中环找了块地,落实第二任港督戴维斯「动植物公园之梦」,1864年8月峻工,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所公园。 老百姓闲时可以去公园观赏花花,听听鸟啼。 1862年,老罗成立香港第一所官立学校国家大书院(即中央书院,现在的皇仁书院)。 皇仁书院,香港现时的名校,首屈一指! 国父孙中山也曾在这里学习过! 老罗还有绿化街道、于市区提供煤气路灯等等的建设,我不一一述说了。 民生搞好了,那就大力发展经济吧! 「来来来!香港是块福地!香港是转口港!让你们赚大钱!」 1861年,香港总商会成立,由各行商人组成,就经济和工商政策给予政府意见的非牟利机构。 1862年,香港中华煤气成立,并在1864年铺设长达24公里的燃气管道和500盏煤气街灯。 1863年,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成立,主要是经营布匹、杂货及食品的转口贸易。 1864-65年,汇丰银行成立,为在华的外国企业(以英资为主)提供金融服务。 这些大公司的成立,为港府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也吸引世界各地对香港的投资。 「还不够!还不够!我还要发展得多些!」 开埠初年,香港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 市面流通的,除了英镑、中国白银与铜钱,也有什么西班牙银圆(即佛洋)、墨西哥银圆(即鹰洋),非常混杂。 「太麻烦了!我们要用自己的货币!」 首批香港货币便是这样发行出来,包括香港一文、香港一仙和香港一毫,由伦敦铸造,老罗同时废弃金本位制度,宣布香港财政采用银本位。 够了吧老罗,你这kpi业绩是超额完成,不用这么搏尽吧? 「还不够!我还要??」 1860年,香港邮政局脱离英国邮政局,并在两年后发行香港独家邮票,包括有二先时、八先时、十二先时、十八先时、二十四先时、四十八先时和九十六先时。 每张皆印有英女王的头像! 大家不要误会,不是刚刚去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而是当时在任的维多利亚女王! 老罗,你是想做「香港邮票之父」和「香港货币之父」是吧? 怎么说呢,就是在这短短数年,香港一下子发展得迅速。 除了归功于老罗,也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打输了,1860年签的《北京条约》,强行打开国内的通商门户,让洋人多了通商机会,香港的战略价值便提高了,使更多人在这里投资和发展。 这是否算是「因祸得福」了? 1841年,香港人口仅有7500多人;1861年,香港人口增至12万人!香港吸引愈来愈多人前来居住! 人家年少轻狂,你算是年少老为吧! 搞了香港六年,伦敦便把他调走了。 大概是他的业绩不错,伦敦选择继续重用他为殖民官,先后在锡兰、澳洲自治殖民地新南威尔斯、纽西兰、斐济、南非开普敦殖民地担任总督。 香港多处也有纪念老罗的地方。 例如位于香港岛半山区的「罗便臣道」、位于香港太平山顶歌赋山一带的「乐善美道」(罗便臣晋封世袭男爵后改的名字)、鸭洲(robinson island)、九龙半岛的罗便臣道(1909年改名为弥敦道)。 再见了老罗!你准备好在锡兰的新工作吧! ??????? 第三十五章:麥當奴叔叔為大家帶來「歡樂」 对不起,本章节内容暂缺! 第三十六章:下一站,堅尼地城--堅尼地之治 麦当奴走后,坚尼地接任,成为香港第七任港督。 「坚尼地」这一名字,其实还可以有另外的译法。 他的英文名为「kennedy」,美国上世纪有一任总统,就是这个英文名,不过译做中文时,译作「甘迺迪」。 「坚尼地」这个名字也不是说不好,但在近年来的文化,人们以他的名字开玩笑,「坚离地」成为了潮语,指那些行为与普罗大众脱节,不吃人间烟火以及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 坚尼地若泉下有知,必定郑重抗议,因为他在香港的管治,根本不是这样的一回事! 坚尼地,爱尔兰人,由1872年4月16日至1877年3月1日统治香港,他来香港出任港督时已是63岁。 来香港以前,他曾任甘比亚、南澳洲、新斯科细亚总督,总之也是战绩彪炳。 他与麦当奴是同乡跟同学,而且在管治香港以前也是有相当殖民经验,人们喜欢拿他们两个来作对比。 因为他们二人的性格实在是太不同了! 麦当奴来港时经常与人交际,而且有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心,天性专断,喜欢冒险,在香港政坛也是树敌不少,看他强推「宽解赌禁」就知道是什么回事了。 但坚尼地则相反,他沉默寡言,尽可能少做事,并对每个人都很友善。 当时香港政坛流行一句说话:「don't rock the boat.」 意思即是不要随便惹事生非。 一句话就看到坚尼地的管治智慧,与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管治市民是比较接受的,毕竟大家生活在同一地方,很多生活方式和原有习惯都已成形,能够不变就是最好。 坚尼地花甲之年来管治香港,也是在渴望一种平静的生活。 但他的管治期间,上天却送给他一个「巨礼」。 甲戌风灾。 1874年9月22日,一个强烈台风横过珠江口,先后吹袭香港及澳门。 在香港,台风造成2,000至5000余人死亡。 以前的香港,一打风便血流成河。 这也不完全是坚尼地的错,只能怪上天的安排,以及当时防风设备实在简陋,科技没有今天的先进。 最惨的是,当时有一架货船,在老罗便臣时期被改装为临时「监狱船」,专收重刑罪犯,但这一台风的到来,把这五百名罪犯都卷到阎罗王的眼前。 坚尼地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够加紧扩建维多利亚监狱,以避免类似「监狱船翻船」事件发生。 收了这份大礼后,坚尼地着手于民生工作。 与先前的港督一样,坚尼地也留意到洋人和华人社会之间是有一条鸿沟。 这条鸿沟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上尤其明显,华人很难融入洋人的社会,譬如他们在政策的制定上并没有发言权。 这也难怪,英人殖民自有英人的想法,他哪管你们华人这么多? 再者,英人对华人有着很大的偏见,有立法局欧籍议员这样说: 「(华人)是怪诞的民族,并且??普遍十分奸诈、腐败和虚伪。」(高马可:《香港简史》) 有些英籍居民是这样说: 「(华人)上至占据大位的皇帝,下至沦落秽土的乞丐,无一不谎话连篇,又以宣誓来支持谎言。」(高马可:《香港简史》) 坚尼地似乎不想这样种族隔离华人社会: 「那就在我这任得到解决吧!」 首先是整顿警队。 「香港这片地方大部分都是华人,怎么我们的警队内却没有治华的华人?」 驻港英军警司这样反驳坚尼地: 「华人加入警队是没用的!要招募新员便到西印度群岛招募!华人加入警队,必然会警匪勾结!」 「嗯嗯??让我想想??」 坚尼地看着广大的华人社会,心想着华人也应该有参政的权利,将他们看得太差太坏也不是利于管治,长远下去必然得到反弹,那便让他们加入我们吧! 结果,坚尼地任内成功扩大华人警队,改善了香港的治安。 「很好,警队有功,人人有赏!」 坚尼地同时增加警察薪金,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使警队士气上涨,更勇于维持治安。 接着,坚尼地非常接地气,深明华人社会是构成香港社会的主体,故想尽办法安抚华人,并拉拢他们支持港英政府。 例如,港督府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社交和庆典活动,以前都只有洋人能参与,坚尼地打破先例,积极拉拢华人官绅加入。 「别客气!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他身旁的英籍官员大为不解,不明白港督为什么要打破以往「河水不犯井水」的惯例。 坚尼地更要求官员们多接触华人,熟悉中国情况,才能落实好施政: 「现在的华人和以往不同了,经历了数十年的开埠发展,很多来港的华人都是崇洋的买办,或是封建的士大夫,甚至是东南亚华侨,他们有一定的财力资本,我们不理他们,他们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将会撼动大树!」 很明显,坚尼地一方面有危机意识,希望华洋共融,使社会能够平稳发展;另一方,坚兄便也希望借着暸解华人,提高政府的管治效能。 就是这样,坚尼地虽孤言寡语,却凭着一系列的融华政策,俘虏了华人界的大人物的心。 在今天,港铁港岛线的终点站就是「坚尼地城」,这地方很明显,就是要纪念坚尼地港督在香港的管治历史,这是因为在坚尼地任职期间,香港的商业中心由东西推进,出现所谓的「坚尼地城」。(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大家下次到这个站时,可以看看以坚尼地命名的建筑,什么坚尼地城社区综合大楼、坚尼地城消防局、坚尼地城临时游乐场等等一堆。 以前还有坚尼地城屠房、坚尼地城焚化炉,不过今天都已经拆除。 香港中半山有条「坚尼地道」,湾仔区有条「坚弥地街」,都是纪念坚尼地的。 再见了,坚尼地,你的洋华共融政策将会为之后的港督树立榜样。 第三十七章:華愛洋憎的軒尼詩 坚尼地走了,亲华的轩尼斯乘船来港接任。 在船上,有一名三十多岁的华人与他打招呼。 「先生您好,你也是要前往香港吗?」 「您好,我是香港的候任港督轩尼斯,有什么能帮忙吗?」 「您好港督先生,很高兴认识您。我正好也是前往香港,刚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法律博士(lld)学位,期待能与你一同服务香港。」 「我还未接任成为港督,但成为港督后也希望大家能够合作。」 轩尼诗正打量着眼前的这名小伙子,看着他华人样貌但说了一口流利英文,这种感觉非常奇怪。 他并不知道,这位年轻人将会在他的港督生涯中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与他一同改变香港历史。 轩尼诗到达香港,将接任港督一职,成为香港第八任港督,任期为1877年4月22日—1882年3月7日。 轩公来到香港,比前朝任何一任港督都更体贴和包容华人社会,华人的权益在他的管治下有更大的突破。 我可以斗胆说一句,他是华人的好朋友,"number one good friend".(sanghera, sathnam (2021). empireland : how imperialism has shaped modern britain) 然而,他在洋人的眼中却不是个好港督。 因为他处处包容弱小和华人,而洋人的利益反而是放在次要位置。 有历史学家是这样评论他: 「轩尼诗大概是天底下最不适合担任殖民地总督的人。 轩尼诗极富个人魅力,是个矮小、傲慢的爱尔兰人,对他眼中的弱者抱有天生的同情心。 但他几乎毫无常识,缺乏条理,既不可靠也不老练,没有驭下手腕。」(法兰克.韦尔许:《香港史--从鸦片战争到殖民结束》) 轩公被骂到一文不值! 不过在洋人的眼中,保护弱小或许不是他们认同的英雄形象。 我们姑且看看他在任内做了些什么。 话说他一上任,就有一名华人罪犯要实行笞刑。 笞刑是啥?我前面章节已有说过,就是用竹或藤制成的鞭子、板子打受罚者的臀部、手掌心或脚底,是要打到受刑者肉烂皮不烂。 「据传,执行的刑吏头戴红帽,手持径寸粗细的麻缆,浸透煤油,犯人袒背受刑,虽精壮之夫,忍受三笞即会晕厥在地。」(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港督》) 总之是非常不人道的肉刑。 虽然现在各国已经废除不文明的刑罚,但新加坡仍保留着笞刑。 返回现场,当时轩公见到,大声阻止: 「且慢!笞刑这刑罚我就见到残忍,我已经打算在立法局通过废除笞刑的拟案,你们这些受刑的人就先搁置处罚吧!」 洋人哗言。 「这是个行之以久,行之有效的刑罚,你刚上任什么都不懂,说什么废话?」 轩公没有理会到洋人的闲言闲语,只是继续埋头草拟废除笞刑的议案。 1877年,立法局。 轩尼诗:我们拟定废除笞刑,实行笞刑实在有残酷、不人道的顾虑。 洋人议员:你说什么我们就要听什么?你知道华人性情难驯吗?没有笞刑,怎会具备阻吓性?我们香港的犯罪率便会愈来愈高! 轩尼诗:稍安无躁,之前我曾在其他英属殖民地担任总督,包括巴哈马、拉布安,我在任内也是废除了笞刑,他们的犯罪率没有因此而上升,所以香港也当如是! 洋人议员:??你懂个屁!香港能与其他地方比拟吗? 轩尼诗:没关系,大家先看看我委托香港医官对「香港应否实行笞刑」所写的研究报告,大家看完就一目了然。 (报告书分发中??) (议员阅读中??) 洋人议员:哈!港督,你有看报告书的结论吗? 轩尼斯:什么结论? 洋人议员:你知道你的医官说什么?他说笞刑有「遏止犯罪的作用」!你的医官并不认同废除笞刑! 轩尼斯:(恼羞)什么! 洋人议员:呵!他是说将刑罚改轻一点,华人的体格不能承受这么严重的肉刑,但就没有说要废除! 轩尼斯:?? 结果,立法局议员们同意将洋人改轻一点,例如不会再向华人公开行笞刑,不会以「更痛」的九尾鞭鞭打华人,改用藤鞭,而且行刑时不会再打华人的背部,改打臀部,且会用布将犯人的颈部和腿部遮掩着。(张连兴:《香港二十八总督》) 虽然轩尼斯未能争取完全废除笞刑,但已经为华人争取到较为人道的处罚方式。 因为,赞成废除笞刑的港督,很遗憾,就只有他一个。 「关于鞭笞的争论持续了许多年,香港中产阶级与英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前者赞同鞭笞,后者则谨慎地表示反对,而绝大多数总督,除约翰·波普·轩尼诗爵士 (1877—1882年任总督)之外,全都支持鞭笞。」(法兰克.韦尔许:《香港史--从鸦片战争到殖民结束》) 而香港的笞刑刑罚直至1990年才废止! 轩尼斯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作为香港社会主体的华人,应该与欧籍港人有相同的自由和权利。 「华人自香港开埠以来都没有与洋人平等的权利!这个局面需要在今天打破了!」 轩尼斯有着满腔热血,心里隐着一把尖锐的匕首,要把眼前的大树劈开。 但单凭热血是没有用的,因为洋人社会的反弹是非常激烈,犹如洪水猛兽,要把轩尼斯吞噬。 「我需要一个帮忙。」 这时,轩公在大楼上瞥见了远处大会堂正在有群华人扰扰攘攘,将大街小巷逼得喘不过气来。香港警察正在维持秩序,轩公正在咕哝着: 「我这么奋身帮助你们,你们竟然『食碗面,反碗底』?」 很大可能,游行传来的语言,轩公听不懂。 翻译告诉他,这群华人正是在喊: 「支持轩尼斯改革!反对外籍人士攻击港督!」 轩公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还记得轩公在船上碰到的那名小伙子吗? 他到达香港后,被批准成为香港执业大律师,也就是第一位华人大律师。 他的名字和轩尼斯一样将会一同被历史记下来。 这名小伙子,便是日后的中华民国第6任外交总长,伍廷芳先生。 伍兄是广东新会人,却于1842年在英属马六甲出生,3岁时随父到广州成长,14岁随亲戚到香港求学,就读圣保罗书院。 所以,他的成长经历主要都是在香港。 至1874年,当时伍兄32岁,他与妻子自费赴英国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律,1877年毕业,学成归国,却在船上遇到轩尼斯。 伍兄回港后,看见轩公着力改善华人权力,很是感动,他年少时在香港居住,眼见过华人是如何不被洋人接纳和被歧视。 因此,他和东华医院创院主席梁安在大会堂共同组织示威游行,希望支持港督施政,反对洋人的欺压!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伍兄和梁兄举办集会的当日,天公不造美,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是台风袭港。 只是,这样的不测的天气却没有阻挡一个个华人步进大会堂的决心!因为,他们觉得被英人实在欺压了太久了!今天是唯一机会去争取权益了!大家都是士气高昂,同仇敌忾! 只见一个个「逆天」而行的市民步进会场,大会堂座无虚席,热闹非常,华人们挥洒着江水,喊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轩尼斯非常感动,他知道他正在做一件艰难而正确的事。 1878年7-8月,轩尼斯委任伍廷芳为公务员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同年的12月,他被委任为太平绅士,成为第一个华人太平绅士。 「轩尼斯他疯了吗?他怎能不断打破前人的规矩?」 洋人社会非常燥动不安,在他们眼中,华人是低人一等,他们怎能这样越级进入洋人的游戏世界里? 「我们杯葛轩尼斯!我们要向伦敦反映撤销轩尼斯的意见!」 于是,同年10月,英商赖星等人向英殖民部上书,要求撤走轩尼斯。 轩尼斯不屑一顾,因为他知道他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而伍廷芳,另一边厢,也在不断争取广大华人的支持。 而终于在1880年,一个机会出现了。 有立法局议员因病而到英国休养,并不再回港。 轩尼斯利用这个机会,撰信给英国国务大臣,举荐伍廷芳取代原先休养的立法局议员。 最终,伍廷芳在轩尼斯的帮助下,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名华人非官守议员,华人终于拥有参政的机会。 「成了!终于办到了!」 轩尼斯到这刻,觉得一切都值了。 他还实行了很多其他的良政,例如他顺应华人民情,成立专责防止诱拐,保护妇孺的「保良局」,时至今日仍在运作,却已转型为安老、综合家庭、教育的慈善机构。 另一方面,他也听取伍廷芳的意见,在香港岛兴建电车系统,率先发展山顶缆车,连接中区与山顶,方便市民外出。 还有,他容许华人使用大会堂、博物馆和图书馆,取消了之前的歧视华人政策。 我就不一一数说轩尼斯任内的政绩了。 简单一句对他的评价,便是「华爱洋憎」。 「轩尼诗与同事的关系非常糟糕,乃至正常的通信联系都几乎难以为继。轩尼诗的政策总是顾及华人利益,如那些心怀不满的官员所说,轩尼诗总是赞同华人的嗜好,这当然无助于改善轩尼诗与白厅和香港官员的关系。」((法兰克.韦尔许:《香港史--从鸦片战争到殖民结束》) 1882年他完成任期离开香港之时,居然没有英商到码头进行送别仪式,反之,却有不少华人来送上礼物和绣匾给这位任内为他们拚命争取权益的港督。 在他离开以后,英人不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些建筑来纪念他,直至1929年,在铜锣湾才有一条命名为「轩尼斯道」的道路。 再见了轩尼斯!你仁慈和爱护弱小的做法,会被历史记下来的。 ???????